
作者|閒彥
2022年4月底,橫店東磁(002056.SZ)發布2022年一季報,營收44億,同比增72%,歸母淨利潤3.7億,同比增42%,扣非歸母淨利潤2.9億,同比增28%。這樣的業績可以說可圈可點。而距離風雲君上次關注橫店東磁已經有陣子了,在之前的《橫店東磁:龍頭很穩健,龍頭也煩惱 | 獨立研報》中,圍繞公司「做強磁性、發展能源」的戰略,風雲君對其面臨的增長困境與選擇的突圍道路做了解讀,今天僅做跟進。

光伏+鋰電驅動公司增長2021年,公司營收126億,同比增速高達56%,而這當中,光伏產品是主要驅動因素,營收從35億增至65億,增速高達87%。由此也頂起了公司的「半邊天」。
而和公司名稱契合的老業務磁性材料則實現了中速增長,從34億增長43億,增速26%,占比34%。
各業務齊頭並進,但也可以看出,與風雲君上次引用的2019年數據相比,公司2021年的收入結構已經發生了較大遷移。光伏產品占比上升了15個百分點,磁性材料反過來,占比下降了15個點,剩下的鋰電池占比從4%到7%,上升了3個點,振動器件反過來,從7%降至4%,下降了3個點。簡言之,相對而言,磁性材料+器件產業降,而光伏+鋰電產業升。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鋰電並不是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而是以18650圓柱電池為代表的小動力電池,應用於電動二輪車、電動工具、小家電等場景,取代鉛酸、鎳氫電池。
從項目投資看發展脈絡從項目投資和進度來看,光伏和鋰電也是公司2021年布局的焦點:年產4GW高效大尺寸單晶電池項目,2021年11月投產,截止2021年底處於產能爬坡期。項目投資估算12.3億,建成投產後預計可實現年新增銷售收入28.7億元,年利潤總額2.26億。全面達產後公司內部單晶電池總產能約為8GW。
設立合資公司並投資年產2GW高效組件項目,已於2021年12月建設完成並逐步投入生產。項目投資估算10億元,建成投產後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24億元,年利潤總額近5,800萬元。年產1.48億支高性能鋰電池項目,即通過改造原有廠房擴充18650型電池產能。2021年8月份投產,截止2021年12月已基本滿負荷釋放。項目投資6.1億,達產後預計年新增收入8億,利潤1.1億。這將使公司高性能鋰電池總產能達到2.5GWh左右。1、擬新增投資年產6GWh高性能鋰電池項目,項目總投資估算18.3億元。項目建設周期9個月,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約34.5億,年利潤總額約2.7億。
2、擬投資年產2.5GW高效組件項目,總投資估算3.4億,建成並全部達產後預計可新增2.5GW高效組件的產能。項目預計開工後7個月內建成。而在磁性材料領域,只有兩筆投資,總規模也不過6.34億,預期的未來營收和利潤貢獻也都不顯著:3、擬投資年產1.5萬噸軟磁鐵氧體項目,總投資估算5.1億,分三期實施,廠房及第一期生產線計劃於2022年9月底完成建設並逐步投產。三期全部達產後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約5.1億,年利潤總額約7,500萬。
4、擬在廣西梧州投資年產2.2萬噸永磁鐵氧體項目,項目總投資估算1.24億元,分二期實施,第一期生產線計劃於2022年8月底完成投資並逐步投產。二期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約1.8億,年利潤總額約880萬元。不難看出,公司在光伏+鋰電產業的投資可謂不遺餘力。那麼實際效果如何呢?
光伏苦苦追趕行業步伐,努力分一杯羹2021年,我國光伏行業電池和組件的產量分別達到198GW和182GW,同比分別增長46.9%和46.1%。而公司光伏產品產量增速為50%出頭。
也就是說,以2021年數據推算,公司市占率變動不大,假設上圖中披露的4.9GW產量全部是電池,那麼市占率也僅為2.5%。
可以說,公司選擇切入的光伏賽道就像是一艘高速行進中的輪船,你看到公司在快速奔跑,更多是因為船速較高,而不是自身跑得快。
我們也能大致算出,既然光伏產品營收增長87%,銷量增長52%,那麼單位產品價格增長大約為24%。
在一個上游硅料價格全年漲幅高達177%的年份,這種極其溫柔的漲幅難免要以犧牲自身利潤率為代價。根據公司披露,光伏產品毛利率只有12.3%,同比大幅下降了近7.8個百分點。
公司對此也難有作為,既然偏中下游,索性打通最後的組件環節,直接面向海外客戶銷售,不失為一種現實而便捷的路徑。2021年,公司境內和境外營收占比已經從上年的6/4開變成5/5開,越發倚賴海外市場。
2021年,公司營收增長56%,而扣非歸母淨利潤則不僅沒有同步增長,反而下降了0.84%,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與公司在光伏產品上「騎虎難下」的局面高度相關。
不僅如此,2022年1月,公司董事長從何時金變更為任海亮,後者的履歷明顯更偏重包括「進出口」、「太陽能」等。
鋰電是市場焦點顯而易見的是,公司最令二級市場興奮的恐怕就是大舉進軍高性能鋰電池業務。
今年3月,蔚藍鋰芯(002245.SZ)獲得史丹利百得2022-24年間1.2億顆、2.4億顆、2.8億顆三元圓柱鋰電池的合同。此前的2021年8月,該公司與德國博世集團(BOSCH)達成2022年8700萬顆18650型電池供貨協議,訂單總金額約9585萬美元。
可以說國產鋰電池在電動工具領域攻城拔寨的衝鋒號已經吹響。
這主要得益於我國是世界電動工具的製造大國和出口大國,電動工具出口率達80%以上,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
據EVTank統計,2021年我國小型鋰電池出貨量達到71.81GWh(其中消費電子用鋰電池約33GWh),同比增長20.08%。
在諸多應用場景中,電動工具力壓二輪車、便攜式儲能,成為最具看點的領域。2021年,全球電動工具鋰電池出貨量為22GWh,預測2026年出貨規模增至60GWh,相比2021年仍有近3倍的增長空間。
在不確定中尋找到這個確定性頗高的市場空間,顯然也給了公司足夠的信心放手一搏。
但競爭對手也不會放過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根據蔚藍鋰芯的披露,至少像行業巨頭億緯鋰能(300014.SZ)、國軒高科(002074.SZ)也涉足競爭。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公司自身競爭力。公司表示,18650鋰離子電池研製取得了高倍率、高容量的「雙高」突破,部分性能指標可媲美日韓一流企業,助力公司打開了歐洲知名客戶。公司在鋰電產能、成品率、性能上實現了持續提升。
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從3.9億增至6億,增速54%,是研發、銷售及管理費用三項中增幅最大的領域。
除了2021年下半年開工建設並實現滿產的「年產1.48億支高性能鋰電池項目」以外,公司在今年1月宣布將建設6GWh產能,這將是原有的2.5GWh產能的2.4倍,也將助推公司在消費電子用鋰電池領域取得可觀的市場份額。
如果按照公司預期的達產後34.5億的收入測算,對收入的拉動(以2021年為基準)將達到27%。而7.8%的邊際利潤率水平也會略高於公司目前7.2%的扣非歸母淨利潤水平。
公司計劃在2022年實現營收增長35%的目標。而至於利潤率,公司未有提及。
至於原因,風雲君認為公司強於製造加工,但業務分散且協同性不強,對上下游的話語權有限。
公司雖然總體規模不小,但是在所布局的兩個快速增長的行業中都沒有先發優勢、更談不上龍頭地位。而處於龍頭地位的偏傳統行業,則成長性並不突出。
另外,公司上升類業務具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原材料在營業成本中的占比偏高,比如2021年,光伏產品和鋰電池依次分別為78.5%,86.9%,而傳統的磁性材料和器件則為47.9%,59.5%。
這決定了光伏+鋰電業務對公司在行業內的絕對和相對規模有強需求,但顯然這還不是公司的長處。是且行且看亦步亦趨,還是抓住時機放手一搏?值得關注。
2022年4月,公司發布回購公告,擬使用自有資金1.5-2.5億元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價格不超過20元/股,按回購金額及價格上限測算,約占公司目前已發行總股本的0.46%—0.77%。
當然,這和股東回報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因為公司明確表示,回購的股份將用於實施公司股權激勵計劃或員工持股計劃。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