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成了美寶蓮最後的體面。」
好文3099字 | 5分鐘閱讀
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
作者:田巧雲 | 編輯:葛偉煒
這幾天,關於美寶蓮逐漸關閉中國線下渠道的消息不斷發酵。有人感嘆,美寶蓮退守線上,是一個時代的逝去。
「就連我這個從來都不化妝的人,也買過幾支美寶蓮的睫毛膏和唇膏,畢竟那是學生時代唯一讓我買得起的國際大牌了。」80後的黃小姐聽到消息後表示,在她的學生時代,美寶蓮可是實打實的網紅品牌。
27年前,中國的美妝市場尚屬空白,人們對於美的意識開始覺醒。美寶蓮首次進入當時的中國市場,可謂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如今看來,那幾乎是外資品牌進入中國美妝市場的最好時機。
一方面,正在成長中的國內消費者對於美妝產品有着急切的渴望,另一方面,中國本土的化妝品品牌又不能滿足這些需求。
但隨着韓國美妝集團進入中國,美寶蓮在中國的發展,開始遇到了第一個強勁的對手。
2002年,韓國第一大美妝集團「愛茉莉太平洋」旗下的「蘭芝」進入中國市場,4年後,有韓國寶潔之稱的「LG生活健康」將旗下的護膚品牌「Whoo後」引入中國。
2012年,定位於20~26歲的學生黨和年輕女性的平價護膚美妝品牌「悅詩風吟」進入中國,並且從2014年開始,悅詩風吟以每年新開100家門店的速度下沉到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巔峰時期在中國曾擁有超過800家門店……
2013年之後,國內興起了海淘和代購熱。國外一些小眾的美妝品牌,開始通過這些渠道進入中國消費者的視野。
雖然競爭者如過江之鯽,但並沒有對美寶蓮產生致命的衝擊。
真正影響美寶蓮繼續發展的,是隨着電商渠道的成熟而引發的消費者習慣的改變,以及由此產生的消費大遷徙。
2016年,美寶蓮發現消費者越來越偏愛線上下單,於是開始優化和調整線下渠道,除撤掉一些單產達不到標準的櫃檯外,還縮減了一些低產出櫃檯的形象升級費用。
2018年5月,美寶蓮又從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和大賣場渠道撤櫃,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由於這些渠道銷售業績一般,美寶蓮無法支付高昂的進場費等,只能選擇撤出。
歐萊雅中國當時發表過一份聲明,更讓人們預料到,美寶蓮的戰線收縮還將繼續。
與此同時,曾經意氣風發的韓國美妝品牌的日子也不大好過。
2018年愛茉莉太平洋公布的美妝業務數據顯示,以雪花秀、愛茉莉太平洋、蘭芝為代表的高端品牌實現銷售1.8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10.24億元),同比增長3.6%;而悅詩風吟和伊蒂之屋所組成的大眾品牌銷售僅7859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7.38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11.3%。
不出所料,美寶蓮果然在2020年時又陸續從百貨櫃檯撤出,而接連不斷的撤退,使得近期曝出的關閉線下渠道的新聞也顯得不那麼重磅了。
畢竟此前曾經紅極一時的悅詩風吟,已經先美寶蓮一步大規模撤店,日本花王集團旗下的美妝品牌KATE也沒能逃脫撤退的命運。
外資平價美妝品牌的敗退是集體性的。
韓妝巨頭LG生活健康旗下品牌「菲詩小鋪」,也在進入中國後的第12年,選擇將單品牌直營店全面撤出。
此外,貝玲妃、羽西等曾經以百貨渠道占領市場的老品牌,也紛紛選擇撤店轉移。
最悲情的當屬美國平價美妝元老級品牌「露華濃」,在離開中國市場8年後以破產的新聞最後激起一波「回憶殺」。

「目前,國內的美妝市場正處於存量階段,加上國產品牌的加速滲透,線下專櫃也需要一輪大換血。」「木蘭姐說品牌」創始人成金蘭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表示。
對於美寶蓮的戰線收縮,成金蘭認為主要是出於品牌本身對於未來發展方向、運營成本或目標受眾消費習慣改變等因素的考量。
在各類外資品牌戰略性選擇退出線下渠道的同時,國產美妝品牌卻在努力從線上走到線下。
雖然「美妝第一股」逸仙電商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常常成為人們唱衰國貨品牌的理由,但必須承認的是,以完美日記、花西子、橘朵為代表的國貨美妝,正在成為Z世代的一個新選擇。
「對完美日記、花西子來說,他們不僅比美寶蓮更具性價比,在營銷方面也更懂中國消費者,我認為這對國貨品牌來說是一個利好。畢竟,品牌搶占線下的市場份額越多,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就會更穩固,認知度也更容易打開。」成金蘭表示。
不過,對於以完美日記為代表的「互聯網原住民」而言,熟悉線上玩法的他們,想要真正「吃」到線下的蛋糕也不容易。
2019年1月,完美日記和當年的美寶蓮進中國一樣,選擇在廣州開出首個獨立門店。在接下來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完美日記迅速將門店拓展到200家。然而今年一季度,完美日記線下的多家門店被曝客流大幅下滑。
「疫情的影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於以往國產美妝偏重營銷投入,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不夠。」某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只有國產美妝持續打造出能『打』的產品,才能真正改變國貨的品牌形象。
今年5月,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逸仙電商一季度研發費用為3580萬元,同比增長29.1%,研發費用占營收的4.0%,相較去年同期的1.9%有了大幅提升。
如果自2016年算起,美寶蓮線下渠道的裁撤也已經陸續折騰了6年,且目前仍算不上結束。
美寶蓮曾經宣稱,未來的中心將是開拓線下精品店以及電商業務。目前來看,精品店並無影蹤,保留屈臣氏渠道成了美寶蓮最後的體面。
此外,從業務發展來看,這也是美寶蓮在線下渠道留的一手。畢竟,屈臣氏當前在中國仍有4000家左右的門店,如若哪一天美寶蓮想要重新回到線下,通過屈臣氏全面鋪開,並非難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自2016年開始,屈臣氏的日子也不好過。2017年,屈臣氏開始推出第八代店鋪,2018年又進行數字化轉型,試圖挽救頹勢,但直到今天,仍然難以擺脫利潤下滑的趨勢。
今年3月,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公布了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儘管中國區零售額達到227.70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89.00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4%,創7年來中國市場最大增幅,利潤卻繼續下滑,僅有18.08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5億元)。
屈臣氏中國行政總裁高宏達曾表示,想在中國市場上建立3~5年的戰略非常難,因為中國市場變化非常快。
作為彼此重要的合作夥伴,美寶蓮和屈臣氏曾經依靠強大的品牌和渠道優勢互相成就,然而未來,這兩個品牌會不會被對方的下行趨勢所拖累,真不好說。
不過,對於美寶蓮而言,保留線上業務,或許會讓它在和屈臣氏的合作中爭取到更多籌碼,也為未來重回線下留下了空間。
只是,美寶蓮需要清楚,「退出再回歸」這條路並不好走。在這方面,曾幾進幾出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的前車之鑑值得注意。
今年5月,FOREVER 21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了2022春夏新款,並表示6月份將在靖江印象城開店,其他城市開店計劃後續通知。然而,在這則消息之後,FOREVER 21再也沒掀起什麼大的浪花。
對品牌來講,「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轉移和調整或許是一條商業競爭的必經之路。
只是,正如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在飛速變化的新消費時代,當品牌們決定回頭的時候,那些已經走遠的用戶還願意等它們嗎?
- End -
快來說說,你與哪個美妝品牌緣分比較深?
•歡迎在下方留言處告訴我們,留言點讚數過20的同學(統計周期為7天,同一賬號只可領取一次),商評君將送上愛奇藝會員月卡一張~~

- 商評日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