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書房越來越好,像燈塔一樣照亮大家前行的路
就從書中的這個結局說起。四十年後,2062年,一群不再年輕的朋友再次翻開這本已泛黃的書籍時,會不會感慨曾經自己的選擇。
四十年,又將近兩代人,有許多東西遠比財富更重要,值得去回憶感嘆。但是就像書房裡老唐一直在講的:人生的所有努力,就是讓自己有的選。
財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書房裡待久的朋友,會發現這本書前173頁幾乎沒有「新意」,但卻是將股票市場底層理論,老唐獨創估值法,以及實盤多年案例思考展示,進行系統性闡述最完整的一次。
根據冰山理論,可以想象能給廣大讀者呈現出如此思考深入,邏輯清晰,實盤閉環的完整體系的書籍,作者需要有多麼大的知識儲備。
雖說求學階段一共讀了十八年,但是我自認為2017年底進入書房後,對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巨大的,所以一直在心裡認為在這,又讀了一個實戰學歷,以老唐為導師。
隨着書房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很多新來的朋友,難免會有一些朋友理解不深:不就是買個股票賺錢嗎,說那麼多有什麼用,我就是來看實盤的。
沒錯,就是賺點錢,說到底沒什麼高大上的。但是,沒經歷過一輪牛熊周期,沒經歷過拿着自己大部分財富,在市場先生瘋狂起來時,體驗感受那種隨風飄搖,切莫過於自信。
相信我,到那時,真正可以從思想上,心理上保護你的財富,緩解你的壓力的人只有你自己。誰也沒辦法,包括老唐,大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所以,我把曾經在微信小圈子裡發過的一點體會《抄作業有感》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今天就接着當年的感悟,結合價投二,再寫一寫,權當讓朋友們幫我檢驗下,這一年多來有沒有進步,嘿嘿。
一本書就能真正徹底改變你嗎?
別傻了,誰沒讀過幾本經典,《證券分析》,《聰明投資者》出版了那麼久,巴菲特嘚吧嘚吧半個多世紀,看過、聽過的人數以億計,為什麼走價值投資道路的仍然是少數呢?價投系列有什麼特別魔力嗎?
恰巧,我記得在前段時間有人問唐師:同樣經歷了大蕭條,為什麼大家都在學習、研究格雷厄姆,而較少研究當時就在一直走選擇優勢成長企業的菲利普費雪?
老唐答的是(記不清原話了,大意是):費雪並沒有展示完整的投資記錄,且展示理念的相關敘述也是少之又少,不好學。
同樣道理,價值投資的書籍市場上汗牛充棟,僅老唐認可並在書房裡推薦的書籍也有幾十本之多。
但是沒有一本有價投系列這樣長達數年的實時、實盤、邏輯體系清晰、作者以身家投入來演示驗證的書。當然,也可能是我沒有讀到,如果確實還有此類大神存在,請大家幫忙推薦。
這就是這本書最大與眾不同之處,也最為有價值的一點。
為什麼呢?實操加持的價投系列叢書,會給額外給讀者帶來什麼價值呢?
最重要的第一課,好學嗎?(價投二第一篇)
巴菲特在信中曾經寫過,投資專業的學生只需要學習兩門課程就夠了:「如何給公司估值」和「如何面對市價波動」。當然,商學院和學術界是不會同意我這種觀點的。
老唐也經常在書房裡念叨,正確面對市場先生是投資者要面對的第一課,解決的是賺不賺的問題,如何給公司估值解決的是賺多賺少的問題,相對而言,第一課更為關鍵。
書中第一篇闡述的就是這最重要的一課。
至今還依稀記得當時在書房裡第一次看到關於「股」「票」文章《股票的本質》時的震撼(畢竟在此之前,股票在我眼裡基本相當於毒品)。
也體會到了巴菲特說的:我沒見過慢慢接受價值投資理論的人,要麼一秒接受,要麼永遠接受不了。
後來也好心給朋友們推薦書房以及老唐的書,結果確如老巴所說,這些不乏清華、北大以及其他985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但就是有人對此沒什麼觸動。
甚至於有個很親密的朋友,在經過多次推薦後,我很想知道他為什麼不相信,結果答覆是:我信啊,但是我要有很大的資金量,我肯定按這個來,現在還是算了吧。實在是尷尬不已。
從此不再主動和親友聊起投資,即便他人說起,當聽到不是這個路線時,也便不再接話。
況且,股市中價值投資只是賺錢的充分條件,多彩的人生何必處處相同。
書中第6-7頁這個小故事我自認為就是第一篇的靈魂,讓可以接受的人瞬間就明白價值投資的理念。
然而,此時的相信與接受,不代表彼時不會動搖,尤其當市場先生癲狂起來之時。
這裡給大家推薦書房裡特別精彩的一篇文章《虎年開篇閒聊》,其中將佛經中關於漸悟VS頓悟,顯宗VS密宗關聯到投資體系之中。
書房的體系與實戰一切都是明牌,且幾經錘鍊,典型的顯宗派,與網絡上的很多神秘大V的秘而不宣「密宗派」區分明顯,你願意選擇信哪個呢?
書房在市場大起大落時,老唐經常碼文幫助朋友們解決曾經以為自己懂了,會了,但實為「聽時似悟,對境生迷」的問題。
朋友們都能感受到,每當各種宏觀,ZC,消息等等「恐懼」漫天飛時,書房便是熬湯最頻繁的時刻,這種對雜音「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堅定了書中第一課的理念,幫助大家深刻理解,提供了實時幫助。這是極為重要的!
說句題外話,關於金剛經的那段文章,竟然是老唐一時興起,口述發上來的錄音,不得不佩服知識儲量太豐富了!
估值就是比較,估的是股的值!(價投二第二篇)
第一課過關了,才輪到估值。
All cash is equal !這就是估值的全部。
對着紅紅綠綠的屏幕,有些朋友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記錄賺了多少,虧了多少。
這當然沒錯,畢竟,無論說的多天花亂墜,最後都是要老老實實體現在賬戶里的數字上,何況老唐也在記錄嘛!
不過,老唐已經練就金剛鐵布衫,作為初學者的我們,還是需要多保持一份定力,這裡有一段老唐總結的巴神「透視盈餘」大法,從這個視角多看看,更容易堅定理念。
書中第137-138頁,「估值:簡單說就是比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選擇自己最高收益的產品,就是估值,就是投資。
書房拾遺中也有一段書中沒有的描述,我認為更直接。
新朋友,當你讀完本書的那一刻,你的機會成本就已經提升到了寬指指數基金的收益率了,這就是學習獲得的財富,朋友們,莫辜負:四部唐書,萬兩黃金,九年實盤,三載一倍。嘿嘿。
如何提高自己機會成本?(價投二第三篇)
書中第三部分的每個案例在書房我都讀過不止一遍,個個精彩,體會老唐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各種類型企業。
且所有白酒、分眾、騰訊等企業,我也都拿着財報跟着書房一點點拱。但不得不承認,離開了書房這個拐棍,我自認為,自己比之前描述自己分析企業時「老虎吃天」的那種狀態,並沒有強太多。
所以,讀後感這個部分寫成了「如何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而非針對具體精彩案例心得體會。
回到在本文開始的那個截圖,賬戶上每提高一個點的收益率,拉長來看,都會有巨大的收益差異。
老唐常說這個收益差便是獎學金。
同時,也強調了取得平均水平之上的每一點進步,都需要巨大的努力。這並沒有誇張,且不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不少折戟沙場的大V,單說有着共同理念的書房門徒,不少令人佩服,且在財報解讀與企業分析方面有着獨到之處的學霸,依然很少敢於破除「唐圈」。
足以證明個股企業分析這條路確實艱難
很難,但不應該成為不去努力的理由,大家聚在書房裡,跟着老唐--這個毫無保留的,分享自己所有觀點,思路,真誠得不真實的胖子一起前行,是一種幸運。路雖遠,行則將至。
畢竟,你去看,書房實盤和滬深300對比,差距太大了,這可是真金白銀的差異。
記得書房裡偶爾會有資本不多的年輕人問老唐,幾萬塊能不能實現財務自由,老唐答:先不要在書房裡泡了,努力工作漲工資更適合現在的你。
有點殘酷,但除了富二代和拆二代,每個人都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機會成本不斷在變化,就和估值一樣,我們需要不停的去比較,去努力。
在這,再推薦書房中另一篇文章《財富的兩個要點》,裡面有年少的小唐的「攢錢」日記,看看老唐的財富觀,讀讀老唐的奮鬥史。
讀書,更要讀老唐
除了工作,我自己並不常碼字,偶爾心血來潮會寫點東西,看老唐還有書房很多朋友在公號中寫的文字優美,邏輯清晰的文章,很是羨慕。
而自己寫的東西經常顛三倒四,忽左忽右,導致隔段時間再看自己寫的東西,就覺得寫的太差,便更沒了動力。
不過一年前寫的這一段是個例外,現在自己看起來還是很不錯,就也引用一下,嘿嘿
價投系列展示了完整的財富體系,而書房更展示老唐達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這就是為什麼要讀書要讀老唐。
互聯網時代,每條信息都會有痕跡,大家都幾乎在「裸奔」,影響力更大,在網上混更久,也愛分享的老唐,誇張點說幾乎像一個透明人。
老唐經常說自己一貫奉行的分享原則:展示自己是如何思考,自己是如何去做,而非強加於他人。
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讀者是陌生人,也不僅僅是因為書房經常會來一些腦子不太靈光的噴子。
老唐在和大家討論時談到,培養孩子,與家人溝通時他仍然保持這個觀點。
下面我來試試說下我讀到的老唐。
閱讀一切,日拱一卒
書房近百萬字的原創,五年出版了四本新書,老唐自詡為無業閒人一個,但實際上展現出的效率驚人。
有書房朋友調侃,讀書速度都趕不上老唐寫書速度。以至於在剛進書房的時候,我一直懷疑書房是一個團隊在運營。
在後院愈加能體會到,老唐讀書思考,吸取知識的速度太瘋狂。
不禁感慨優秀真的是一種習慣,沒有幾十年的閱讀思考,幾千本書的積累和儲備,怎麼可能有那麼多原創文章,思考出完整的投資體系。
看看幾年前的《年報淺印象》和近兩年的企業財報點殺,老唐讀財報像讀故事會一樣,幾天就出一篇企業分析文章,福壽園,美的格力,海螺水泥等等,先不說最終結論對與不對,任何一篇都足以成為相關專業研究生的一篇論文,高質量高效率。
經常有朋友在書房裡問,財報看不懂怎麼辦?看書太慢怎麼辦?學歷不高,或者年齡大了,還能學嗎?
等等,老唐都會用「日拱一卒」這句話鼓勵大家。但我慢慢發現,都在日拱一卒的努力,我卻越拱離老唐越遠了
就像芒格說的:「每天晚上睡覺前,比早上聰明一點點」一樣,老唐的日拱一卒,可不是每天只學習一點點。
我有點印象,書房裡老唐偶爾的隻言片語中提到過,沒關公司前,每天幾乎都是兩點後睡覺,做項目也經常搞通宵。
我有時候在想,老唐拱的可能是國際象棋里的卒,到底了就可以變身。我拱的可能是中國象棋里的卒,六步就躺平了。
開個小玩笑,因此自己也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誤解而懈怠。
也舉個自己一點進步的小例子,認可「股」模式的道路並不難,之後便是避開惡龍。拿着自己所學的屠蟲之術下地幹活了。
在幾年前拿着手財啃財報時,當看到財報有編寫錯誤時,先是會懷疑自己,畢竟菜鳥嘛,然後還跑到後院去發文求助,確認是財報問題後,還在心裡批評這麼嚴肅的財報,竟然可以寫錯!
但當完完整整讀了幾十份財報後,才發現公司財報中出現問題絕非稀有之事,也就見怪不怪了。
財富是思考的副產品
老唐說他在股市裡面所有的財富都是閱讀思考獲得的,閱讀和思考到底能不能帶來財富?如何思考呢?
獨立思考
見如下書房中的股東大會陪讀、老唐在拾遺中回復摘錄:

書房裡這七八家企業,拿起你手中的紅皮手財和企業財報,對照着老唐分析的各處細節,開始反駁吧!而且你還有書房裡這麼多朋友一起研究呢,還有各路大噴子呢,找些有技術含量的看看噴的對不對。
全都駁不了,那就接受吧!如此,看懂老唐看懂的一個或者幾個,也就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能力圈,才能真正屬於自己,路才走的穩,走得遠
同時,不要停止閱讀與思考,繼續去沿着邊界向外拱,借用《三體》里一句話「在那以前要多想」,在你下牌桌以前,要不停的思考。
在摘錄上面的截圖時,也看到這段文字,不禁為老唐感覺不公,為這些噴子感到遺憾。
老唐自嘲自己是「話癆」,但是若沒有愛幫助大家,愛真誠分享的熱心腸,為什麼費心費力的搞點殺啊?寫出來為什麼要免費分享給大家?
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是但凡有點換位思考的心,也能想象雖然老唐自稱「好奇少年」,那也仍然是位年到半百,血壓也有點高的老大哥了吧,你身邊有這樣一位能力強,還願意把他賺錢的看家本領免費分享的兄長,難道不懂得要稍微尊重些嗎
換位思考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老唐分享的這句老話了,「要想公道,打個顛倒」。大家每個人都知道與身邊人相處時要換位思考,也都會自然而然的應用。
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投資者,在研究企業時的非常關鍵的思考方式。畢竟大家很多人工作也僅僅是負責一小塊,並沒有實際的商業經驗,很少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
就拿書中提到的分析企業的絕佳助手:波特五力模型。
在分析時候,就是要站在各個角度上去發現問題,大腦中要有各個小人在打架。我們這些初學者愛犯的毛病,就有喜愛上一家企業,就像有些描述的和股票談戀愛一樣(如果是這樣,實盤八年,毫不掩飾喜愛茅台的老唐豈不成了渣男),什麼都往好處想。
看看書房中,老唐關於如何換位思考的種種痕跡,比如: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研究一家企業,屁股不能只坐在一個地方,就像今年巴神股東大會展示的圖一樣。
#樂於耕耘,廣播財智
老唐一直將閱讀思考作為一種樂趣,以至於年紀輕輕便捨棄自己的事業,潛心沉浸在書本之間,樂得自由。
偶然機會在雪球上給大家分享財務知識,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中翻中大法深得朋友們喜愛。書房影響力也與日俱增,這一定是給自己退休的老唐預料之外的。
都說價投的盡頭是慈善,相較於巴神,老唐可是早早開始了慈善事業。他曾分享過,於書房的未來有兩點想法(應該不是老唐的理想,估計老唐的理想就是現在的生活)。
展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依靠智慧在資本市場上輝煌的財富記錄;幫助資產百萬以下的家庭收穫財富的樂趣。
相較於圖書出版和公眾號收入,若老唐發行基金,收入會高很多。但是,市場裡若多一個基金經理,少一個老唐,一定是大家巨大的損失。
不過,靠老唐的才華,和這個「獨闢蹊徑」的道路,我估計未來收穫一定不亞於去做基金經理。
另外,按照價投系列三年一本的速度,老唐到達巴神的年齡,應該出版了價投第15輯。進而達到「立言」的不朽成就。
書房可以影響和幫助多少人呢?
簡單算算,假如是在大學教書,一學期按照教200人來計算,一年2個學期,4個年級,也就2000人。隨着書房影響力越大,互聯網搭建的講台也越來越大,幾十萬讀者實時授課,相當於學校教學幾十年。
未來還會越來越多。相信未來因書房的致富的人可能要遠多於奧馬哈。我們一起來見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書房裡聚集了很多道同志合的朋友一同前行,還有幫助整理,分享的志願者,謝謝你們。
在書房待久了,見賢思齊,受老唐的碎碎念,尤其其一直身體力行,並且分享給大家的理念:有能力且願意幫助別人的人,一定不會兩手空空,滿滿的正能量
最後引用繆鉞先生解讀樂於閱讀,好奇的老唐:
少年佇興觀書卷,
如向深山踽踽行,
觸眼峰巒亂稠迭,
回頭徑路漸分明。
願書房越來越好,像燈塔一樣照亮大家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