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出差來不及寫文章,本文作者是工作室嘉賓星海艦長,大家覺得寫得好,可以打賞或點讚。
最近,一則「富士康被限電停產」的新聞上了熱搜。
根據財聯社報道,成都富士康從8月15日至20日限電,僅保留20%保安負載,全廠生產停止。
這讓很多人都驚了,四川是中國第一水電大省,怎麼可能缺電?
壹
四川為啥限電了?真實情況很簡單,就是單純的電不夠用了而已。
按道理說,誰缺電四川也不可能缺電,因為四川的水電資源異常豐富,比如四川有全國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光這一個水電站的發電量,就夠四川省90%的人用。
除了白鶴灘,四川還有溪洛渡、烏東德、錦屏、二灘、瀑布溝、觀音岩水電站等若干個大型水電站,2021年末,四川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達8947.0萬千瓦,占全國水電21.2%,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全國第一,就像山西人從來不愁煤一樣,四川人也從來不愁電。
那為啥電還不夠用?我們可以從供給端和消費端來解釋。
供給端,前面講了,四川的水電資源太豐富了,豐富到四川沒有動力也沒興趣去搞又污染又貴的火電,結果就是火電只占整個四川發電量的15%左右。但是這樣平時沒啥問題,到了今年的特殊氣候,就出問題了。
今年的氣候大家都知道,全國高溫,四川也遭遇了50年不遇的長時間極端高溫乾旱災害天氣,7月水電來水偏枯4成,8月以來偏枯達5成,四川下游的重慶嘉陵江已經露出河底淺灘,重慶已經66條河流斷流,25座水庫乾涸,33個區縣、585個鄉鎮面臨吃水困難。
水電站要靠水位的落差來發電,結果高溫把水都蒸發走了,還拿啥發電?所以7月份以來,四川水電量由同期約9.0億千瓦時/天,下降至目前約4.5億千瓦時/天,且還在持續下降。
水電發電量少了整整一半,火電占比又太小,那電力供給緊張就非常正常了。
再看看消費端,今年以來出現了大範圍的高溫天氣,四川已經有90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成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高溫事件。
天熱了,你開不開空調?要不要吃冰棍降溫?就算你沒空調,風扇起碼也要開吧?
這就造成四川今年用電負荷劇增,已經6次打破歷史記錄,目前,四川日負荷在6000萬千瓦左右,接近製造業大省廣東的一半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力調配。
在之前,四川的發的電一直用不完,很多時候甚至水電站水量還過剩,為了保證水位安全,不得不「棄水棄電」,也就是把水白白放掉而不發電,有幾年四川每年的棄水電量超100億度。
這種棄水棄電實在是太可惜了,還不如往外賣,所以四川成了西電東輸大省,自1998年完成第一次川電外送以來,四川已經累計向外輸送清潔能源超過1.3萬億千瓦時,相當於13個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這樣一能保證電量不浪費,二來也能用來收回建設水電站的投資。
但是這種賣電,不是「四川先用,剩下再賣」,這樣每個月對外供應的電量都不一樣,還讓人家怎麼做用電計劃?所以四川向外供應的電要有一個固定額度,不管怎麼樣,你都要按照合同向外省供應多少度的電,哪怕你自己的電不夠用了,也要保證外送的電,畢竟如果東部工業發達省份斷電了,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來看,損失更大。
那麼限電就成了四川唯一的選擇,請注意,這是有計劃地限電,而不是斷電。比如你從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限電,他從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限電,這樣統籌下來,就能保證電力供應的平衡,如果不限電,有一天用電總量超過供電負荷,那麼就會突然停電,大家都沒電用了,這可不是鬧着玩的,比如鋼鐵廠,正準備出爐的鋼水如果突然停電,會凝固在爐內無法倒出,造成煉鋼爐和爐料報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可是限誰的呢?在四川省的用電結構中,居民用電占比40%,工業用電占比60%。工業用電雖然占比高,但是涉及人少,居民用電占比低,但涉及人多。
到底是保工業還是保民生?這個天平很難衡量,最終,四川決定限制工業用電,保證民生。四川建立了一個「有序用電名單」,在名單中的企業要按計劃停電,來保證電力向居民傾斜。
所以,限電的是耗電大戶工礦企業,誰也跑不了,就連寧德時代都被限電了,富士康有什麼不能限的?
貳
雖然限工業用電,是為了保民生用電,但是限電對經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電力與經濟密切相關,用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增長快慢的「晴雨表」,用電量一直是國外觀察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最為核心的指標。
但是如果一缺電,第一反應就是砍掉工業用電,甚至養成習慣,那麼同樣不妥。
四川位於西部山區,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並不太好,人家企業為啥要在四川投資建廠?不就是因為四川的水電便宜,生產成本低麼?
到如今,在四川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五類企業,哪個不是耗電大戶?生產的哪個不是直接關係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產品?
比如多晶硅,是生產光伏組件、芯片的關鍵原材料。比如碳酸鋰,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重要材料。比如四川的電子產業,更是涉及整個PC、通訊設備、芯片半導體等整個產業鏈。還有一系列金屬、石化製品等等,都是重要生產原料。
有人估計,此次限電,會導致四川部分晶圓廠除面臨一周停產外,還將承擔部分晶圓報廢的附加損失。根據SMM數據,限電會導致碳酸鋰產量減少約1120噸,占行業比重3%;氫氧化鋰產量減少約1690噸,占行業比重約8%,就連成都富士康和重慶仁寶的iPad產量都可能面臨下跌。
關鍵是,四川是中國整個產業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四川限電停產,那麼整個產業鏈都會震顫,比如四川重要半導體供應鏈企業TI、英特爾、華微電子、振芯科技、樂山無線電,顯示面板龍頭京東方和下游惠科、長虹等,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台系電子代工三巨頭鴻海、仁寶和緯創,也都會受到影響。如今已經逼得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給四川發函了,請求保證上汽和特斯拉的16家零部件供應商的用電需求。
所以,一味地限電不是辦法,也會影響本來就在疫情中緩慢復甦的經濟。
那麼,不論是四川,還是其他省份,都必須仔細考慮一下,如何提高因為突發情況造成電力緊缺的應對能力了。
在這方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設特高壓輸電網,我們都知道中國大部分的人口和產業集中在東部地區,廣袤的西部地區有資源卻無人口,造成極大的浪費,所以中國一直重視特高壓輸電技術,學過物理的都知道,電壓越高,損耗越小,在相同功率的情況下,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可以將最遠輸電距離延長3倍,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功率可達500千伏線路的4到5倍。
目前,四川有四條特高壓輸電線路,分別是向家壩—上海、錦屏—蘇南、溪洛渡左岸—浙江金華、雅中—江西特高壓工程,你會發現,都是從電力富足區域向電力缺乏區域的輸電線,卻沒有人想到,如果四川缺電了怎麼辦?
解決這個問題也很容易,比如今年3月,四川就提出了《四川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其中就包括規劃建設西部-四川第二通道特高壓輸電項目。別忘了,四川的鄰居西藏的水電資源甚至比四川還豐富,而西藏本地負荷體量小、想收回投資只能外送。四川位於西藏外送電的必經之路,那麼不如新建一條甚至數條西藏-四川特高壓輸電通道,引入西藏電源接續送電。
這樣一來,四川電充足的時候,西藏電可以通過四川外送通道向外賣錢,四川如果遭遇特殊情況缺電的時候,西藏的電可以解決四川的供應不足的問題。
其次,在國家調配電能時,也不能總是在一個羊身上薅,東部缺電,也應該儘量拓寬供給渠道,比如山西、新疆、內蒙古、雲南等,不能讓某一個省份的電大部分依賴於另外的一個省份,這樣如果供給側缺了,也有其他省份的電補上,供給省份自己不至於捉襟見肘。
在電力構成上,也不能依賴單一模式。這個方面德國的教訓就很深刻。德國被白左燒壞了腦子,是推動新能源發電最激進的國家,砍掉了大批火電廠,讓新能源發電占比達到了49.3%。但今年的極端高溫天氣,對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光伏發電,都有很大影響,陷入電荒。就連德國的救命稻草法國核電站,也因為氣候導致水溫較高,影響核電站冷卻反應堆用水,導致發電量大打折扣。一系列因素疊加起來,讓德國陷入了能源危機,一度電要好幾塊錢了,民眾苦不堪言。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證一部分火力發電能力,作為用電的最後保證。
當然,未來徹底解決這種短時間的電力緊缺問題,還是要大力發展儲能技術。
儲能顧名思義就是將電能用各種方式存儲起來,從而平衡電能供給之間的關係,有需要時釋放,無需要時存儲。
以前我們的儲能基本上都是抽水儲能,也就是在電力富裕的時候,把水從低位抽到高位,然後等電力不足了再把水放下來發電。
可是這種方式投資成本高,受地理條件限制,能量密度低,所以這幾年電化學儲能也開始興盛起來。
我們都知道這幾年面對碳達峰的壓力,國家一直在推動風能、光伏能源的建設,但一直進展不順利,為啥?就是因為發出的電能儲存困難。比如光伏,太陽升起來了,可是大家不需要用電照明,電能就浪費了,等大家到晚上開始需要電了,光伏又發不了了,所以推廣新能源發電,就必須要有一個儲存的設備。
目前電化學儲能是目前市場上關注度最高的儲能技術,其中重點就是鋰電池,中國鋰離子電池技術較為成熟,已進入規模化階段量產階段,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點。
2021年,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未來再建的新能源電廠,必須配備儲能發電機組,裝機比例為10%,目的就是在生產端就把多餘的電儲存起來,用於平滑整個社會的電力供給,避免限電事件頻頻發生。
如果按照這個指導意見,那麼中國未來至少需要數億千瓦的儲能發電機組,這樣算下來,儲能這條賽道前景可謂十分廣闊,也必將帶動鋰電池、釩電池和鈉電池等電化學儲能產業成為市場熱點,成為資本青睞的重要目標。
所以,電儲能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也會是資本蜂擁而至的重點領域,而這次四川限電,只會加速這一進程。
-------------------------------------------
↓點擊下方圖片購買盧克文2021作品集錦↓
----------------------------------------------
在我的知識星球,能看到
每日時政深度點評,了解國家大事,看透國際風雲變幻
財經股評,從宏觀視角讀懂股市變化本質,掌握市場規律
分享我的觀點和見解
2019年,從《文在寅的復仇》,有幾百萬讀者關注我們,我在文章裡帶大家解析了當今國際局勢和中國的崛起之路。
如今,有31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邏輯和本質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