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

我們永遠需要一種力量,

來自自身或者外部。

這種力量是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堅持。

它有時候被稱為「信仰」,

有時候被稱為「信念」。

而原初,

它源自我們對生活的認知。

信念本身,

永遠是人生所需要的,

生活所必要的,

不可缺少。

當下的我們,尤其需要。
















有這樣一群人,試圖用「寫信」的方式來探討人生與「信念」之間的關係——

「人低了頭,就不能再驕傲了。」

這是鄧亞萍的另一種「進攻」。

大家熟悉的鄧亞萍,一直是以戰鬥姿態出現的。

球場上,她目光灼灼地咬死對方,將自己手中的小球反覆拋起,吹了又吹——很少有人能抵擋這種撲面而來的殺氣。

自球場上轉身,她一路從清華轉戰劍橋、球場、學校、職場……在每一個人生賽場上,她依然是當年球場那個殺氣凜凜的悍將——似乎沒有什麼能擋住這位小個子戰神的進攻力量。

然而就在本周五,中國移動咪咕、東方衛視、南方周末聯合出品,南瓜視業聯合製作的原創人文書信體節目《我相信》首播上線。

觀眾們通過節目看到了她的另一種進攻:放下過去,像彈簧一樣先將自己壓到最低,再反彈起跳。

#關於她「相信」#

鄧亞萍將信念寄託於陪伴自己十幾年的定製老球拍。

鄧亞萍:贏得比賽的武器不只是球拍,更是永不服輸的自己

在節目中有個細節,當鄧亞萍在清華和劍橋求學時,這隻球拍一直都被她放在書包里隨身攜帶。這就是體育精神和勝利信念的強大之處,它不止作用於球場,更能隨時將生活的每一次挑戰迅速調整為一個自己的主場。

這支球拍,也讓她在節目中說的那句「沒有什麼是一場球不能解決的」更具可信度,語言難關也好,奧組委的工作也好,為人父母也好……都不過是一場時間或長或短的球賽,無可退避時,習慣性的屈膝半蹲,氣沉丹田,盯緊對手——揮拍!

在節目錄製現場,她從包里抽出這支早已磨損斑駁的球拍,單手握住它——那一刻令人羨慕——想握點什麼在自己手裡,可以握大半輩子那種。

#關於被「相信」#

追求夢想的路上,遇見這支「怪拍」,無疑是鄧亞萍的幸運。

信念太過抽象,人們不得不將其寄託於某個日常用以認知世界的工具,比如戰士的槍,武士的劍,詩人的筆,畫家的墨。

鄧亞萍的「怪拍」,更像一隻戰場的虎符,一邊是她的天分和不屈,另一方則是恩師的苦心與慧眼。

在每位主線嘉賓的 「致信時刻」,她選擇了寫信給恩師張燮林指導。

鄧亞萍感謝張燮林教會她除體育外的人生品格,如今,她也借乒乓球教育兒子。「情願痛,也不要甩鍋給人生」。

當年鄧亞萍因為身高問題遭遇省隊「退貨」,他慧眼如炬看到小個子裡包含的力量和不服的狠勁,並將她這條能量充沛的小鲶魚放進國兵女隊中, 「卷」高了女隊的訓練標準,激活全隊的戰鬥力,成為網友口中的「國球大魔王」培養基地。

鄧亞萍個子矮,意味着她可能失去球檯「制空權」,為此,張燮林和她一起研究出一套獨特打法:「專注於進攻」,和球拍供應商一起琢磨更適合「進攻」的怪拍,以進攻為防守,以更猛烈乾脆的進攻讓對手難以招架,以更飄忽遊走的進攻讓對手難以捉摸……

82歲高齡的張燮林指導的出現無疑給了鄧亞萍一個現場「驚喜」,師徒久違重逢當然情重義濃,但當舞台調度到位,聚光打向舞台,一向堅定的鄧亞萍讀起信來突然有點緊張,見慣賽事風雲的師徒倆都有點謹慎小心。

在這一瞬間,熒屏內外共同窺見了「信」的趣味,白紙黑字的鄭重仿佛在這個時代如此不合時宜,卻又如此必須。

#關於相信「相信」#

和鄧亞萍的老球拍不同,徐夢桃的用以寄託信念的物件在很長的時間內都處於既真實又抽象的狀態——冠軍金牌。

她的人生舞台第一幕大戲,主題非常直接:成為冠軍。

這個信念貫穿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從體操轉戰自由式空中技巧,從世錦賽到冬奧冠軍,她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來定位對自我和生活的認知。

永遠比別人更努力一些…作為「小迷妹」,徐夢桃追趕着鄧亞萍。「我要讓大家看到鮮亮的我,發掘我身上的N種可能」。

無論是信,還是現場,徐夢桃的個性都有種噴薄而出的躍然,充滿新一代運動員特有的情緒開放、敢於表達。婚後的她迫不及待地展開了運動員之外的生活,也樂於在舞台上和鄧亞萍交流關於家庭、關於孩子、關於未來新生活的各種想象。

她的人生大戲第二幕已經開啟,主題還未定,但劇本里寫滿了生活和有趣。

#關於證明「相信」#

離開錄播現場,楊凱迫不及待就發了微博:說自己是一個「被街舞耽誤的兵乓球奧運選手」,配上了和鄧亞萍合照的九宮格。

這一點也不誇張,他來和鄧亞萍一起錄節目,連家人和朋友都是激動的,因為和他一起長大的人都知道,在跳街舞之前,他也曾是被鄧亞萍點燃過「國球夢」的小孩。

街舞不再是壞孩子的標籤,而是可以為國爭光的一項運動。四川霹靂舞隊總教練楊凱跟隨鄧亞萍的腳步,向奧運衝擊着。

現任四川省霹靂舞隊總教練的楊凱是一位順着鄧亞萍的喊話「摸」出來的嘉賓。

當街舞在綜藝舞台上大熱時,鄧亞萍曾經喊話王一博,邀請他參加奧運會街舞比賽。順着王一博的所在戰隊,順藤摸瓜牽出了楊凱。這位街舞高手童年時對鄧亞萍的憧憬帶來了關於信念的驚喜:從兵乓球到霹靂舞,兩個不同的領域因為同樣的信念在節目中不期而遇。

楊凱的訪談過程幾乎成為90年代初至今,許多街舞舞者的人生縮影:在那個街舞被打上「不良」標籤的年代,對夢想和熱愛的堅持,要比從事「正規」的體育來的艱難。因為他們除了堅持所愛,還要從世俗偏見里走出一片天地。

在影視化還原的片段里出現了一個細節:當孩子們在橋洞裡即興跳舞時,但凡有大人騎車路過,孩子們立刻「正經」站好,直到他騎遠才開始重新舞動。

這樣的細節源自楊凱真實的童年經歷,也充滿令人回味的儀式感,那些曾被世俗主流按下暫停鍵的細微夢想,或許終有一天走出橋洞,在廣袤天空下重燃。

#關於更多「相信」#

在楊凱的微博下,街舞的粉絲們紛紛羨慕着他能和自己最初的夢想同台分享和請教的經歷,其中一條說,「最初的夢想,我還記得」。

信念究竟是什麼?是夢想?堅持?

每位來節目中的嘉賓們都給了各自的答案,但千言萬語並不能被概括為簡單的一句話,反而更加讓人看見同一個信念作用於不同人生的千人千面。

它可能是一種力量,來自自身的感悟或者外部的啟迪,源自人們對生活的認知,成為人們對生命的理解,支持眾生以此探知生命里的某處終極,甚至死不旋踵。

鄧亞萍說,她相信沒有人永遠是冠軍,但我們可以,永不服輸。

張燮林說,他相信堅持的力量。

徐夢桃說,她相信相信本身。

楊凱和他的朋友們說,他們相信就是去干吧。

你相信什麼?

我們準備了一個頭條,希望能呈現時至2022年,依然存在於大家心裡的信念。它可以很宏觀,指向正義與愛;也可以很具體,指向三餐四季與減脂增肌。

分享你的「我相信」,和《我相信》一起上頭條!




《我相信》由中國移動咪咕、東方衛視、南方周末聯合出品,南瓜視業聯合製作。

每周五20: 30咪咕視頻與東方衛視聯合獨播,每周六12:00,上線咪咕視頻會員尊享版。

信念無價,展信有期,更多信念故事亟待觀眾打開,值得期待。

(專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