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康這家企業,我一直不掩蓋對它的喜愛
雖然去年我在54.21元至68.5元之間,分三批清倉——清倉均價61.48元,但我一直沒有放棄對海康的觀察和跟蹤(去年清倉時特意留了1000股觀察倉),一直計劃在合適的價位將它買回來。
4月份,在多位朋友的要求下,老唐分享了自己計劃買入的價格和簡陋的計算過程
本輪最低跌至30.27元。
我之前說過,如果有錢我願意在33.1之下買入不超過2%的倉位。之所以倉位定的這麼低,原因是中美關係的惡化。
這個惡化暫時看不到改觀的跡象:目前橫亘在中美之間的核心爭端就是新疆renquan問題、俄烏war立場問題和taiwan海峽問題。
其中海康威視由於其產品特性,算是深度介入新疆renquan問題,隨時可能成為中美爭端升級的制裁對象。而中美關係會怎麼走,我沒有能力預判,所以雖然這家企業我非常喜歡,但依然不敢重倉。
昨晚發布的中報,簡單給個結論就是:面對惡劣環境,海康交出了一份優秀企業該有的成績。
首先看營收。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0%,金額從去年同期的339億增長到今年的373億,營收絕對額增加34億。
這34億增長,有15億來自境外市場,15億來自創新業務,3億來自國內市場主營業務。
數據背後,是上半年境內因疫情原因各地此起彼伏地靜默管理,導致的業務和物流停頓。這種情況下,海康通過創新業務及境外業務實現了營收的10%增長,相當不易。
境內主業三大事業群,基本艱難地維持了原有規模。
其中公共服務事業群實現營收70億(四捨五入,下同),去年同期71億;企事業事業群實現營收68億,去年同期67億;中小企業事業群實現營收63億,去年同期60億。
說實話,將心比心,我挺難想象這群人在今年上半年這樣的商業環境裡,是如何做到這樣的成績的。
背後恐怕是無數人的殫精竭慮,無數人的克服萬難,是數萬海康員工冒着病毒和隔離的風險,加班加點,跟蹤每一個節點,每一單貨物,爭分奪秒地享受工作,才可能產生這樣的結果。
由於整體環境的影響,生產及服務成本都上升了,反應在財報上就是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6.3%下降為43.1%。考慮上半年的人流和物流狀況及成本,這個跌幅完全在意料之中,甚至說比預期跌幅要小。
現金流方面,上半年經營現金流淨額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1億:從去年上半年的淨流入19.6億,變成今年上半年的淨流出21.6億。
觀察合併現金流量表細節,去年同期經營活動收到的現金是397億,今年上半年408億,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增加了11億,當期銷售收現/當期營業收入=102%,回款情況基本良好;
採購多支出了31億。去年同期採購254億,今年上半年採購支出285億。這一方面是今年營收規模擴大,導致的營業成本同比擴大;同時也是為了下半年經營所需,以及在當下國際供應鏈環境裡的未雨綢繆。
多採購31億的結果,是存貨增加27億,達到206億,基本是半年經營活動所需的備貨——存貨餘額是當年營業成本的50%左右。
相比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前,海康存貨餘額通常為當年營業成本20%左右的數據,無疑是大大增加了企業資金占用,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占用資金的利息、存貨貶值風險、保存和管理費用等都是企業經營成本)。
但這是無可奈何的宏觀環境,企業也只能接受和應對,無力改變。當下的供應鏈環境,大致有半年存貨在手,真的遇到某些卡脖子的政策時,也能多一點迴旋餘地。換你我來管理這家企業,面對這樣的環境也必然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員工薪酬多支19億。這部分一者是2021年經營業績比較好(淨利潤同比增長26%),年終相關獎金在今年上半年發放。相比而言2020年淨利潤同比增長只有不到8%,2021年上半年要發的年終獎自然就會少很多;
二者是研發支出同比增加8億。要想不被卡脖子,企業就得增加研發投入,這是加強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之一。早在2017年大家點殺海康的第一篇文章《王者海康》里,我就曾經將海康的研發投入,作為五大競爭優勢之一列出;
三者是公司規模的擴大。2022年初海康員工人數相比2021年初多出整整一萬人(含上述研發部門的員工),而海康的員工平均成本約2.4萬/月(含五險一金及其他福利)。
綜上所述,總體增加19億員工薪酬支出,沒有異常。經營現金流同比少41億屬於正常的、合理的支出,不代表企業獲利能力的下降或利潤含金量的下降。
再看淨利潤。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57.6億,相比去年同期的64.8億,下降約11%。
不過,去年同期有個特殊之處,有5.75億淨利潤是因為退稅時間提前造成的。
這5.75億淨利潤,通常在三季度退回。去年是個例外,二季度就退回了。
如果去掉5.75億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的歸母淨利57.6億vs去年同期的59億,同比下降約2.5%,看起來就舒服多了。今年上半年的環境,同比下降2.5%算是超預期吧!
當然,嚴格來說,同比下跌11%其實是真實反應經營壓力的數據。
因為今年上半年的57.6億歸母淨利里,有匯率波動原因導致的5億稅前利潤,而去年同期是1億損失(財報115頁),正負合計6億。按照半年報實際約9.3%的所得稅稅負,影響歸母淨利約5.5億,和上面的退稅導致的差異接近。
所以嚴格來說,歸母淨利同比下降11%,就是當下營收增長10%,但生產、運輸及安裝調試等各項成本在疫情管控下被動提升,疊加供應鏈被卡脖子的大環境下,企業經營情況的客觀反映。
就這份財報數據而言,海康威視主業收入保持穩定,
創新業務全面發展
境外業務逆風飛翔
整體表現算是超預期的。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遇到惡劣的環境,往往是淘汰部分較弱競爭者,給強者騰出市場空間的時期。
當然,前提是堅持到市場環境回暖的時刻。以當下海康的情況來說,堅持到回暖時刻,瓜分倒下企業的市場份額幾乎是可以確定的事情。
至於風險,財報一開篇就強調了公司面臨的12大潛在風險。其中我認為當下的主要矛盾和風險,是第③④⑤條。
這都是無解,只能承受的風險。
所以結論才是:海康威視目前的價格對我而言,在買點附近。如果我有錢,我願意輕倉介入(2%以內),但不會重倉。
輕倉介入的原因是很喜歡這家企業,這個價格也值得陪伴。不會重倉的原因,是因為當下的某些風險,拍不出來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
本文僅就財報數據,談了談對海康最新半年的經營情況,完全沒有涉及定性問題。因為定性相關問題,在我看來沒有發生變化,無需重複闡述。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閱讀去年4月文章《海康的「碎片化」》。更有耐心的話,還可以直接閱讀書房的《海康威視專輯》,反正一共才12篇文章,不多不多
順帶說一句,今年年初(2022年1月18日)海康9933名核心員工的股權激勵方案,涉及股權近1億股(99417229股)。
條件是員工出資29.71元/股(已經真金白銀付給公司了),鎖定兩年後再分三年解鎖(相當於全部解鎖需要五年時間)。
第三四五年的解鎖數量,分別為總數的40%、30%和30%。解鎖的主要條件大致是:年度營收同比增長15%,年度淨資產收益率超過20%。
當下的市場價格,相當接近股權激勵價格。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需要鎖定、沒有前置條件,就有權按照接近員工激勵價格的價格買入股票(前幾天最低價30.27元),員工會不會產生吃虧的感覺呢
設置29.71元的股權激勵價格,或許也說明就在今年1月18日,無論是海康管理層還是海康員工,都沒想到過海康股價能跌到30元附近來吧——2022年1月18日收盤價是50.73元。
8月2日的最低價30.27元,即使加回5月25日實施的每股9毛現金分紅,也只比股權激勵價格高出不足5%。這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