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鄭永年教授領導的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導讀
德國在俾斯麥的時候提出了勞動保障體系的概念,是一個相對保守的體系並沿用至今。直到90年代末期德國開始導入福利國家概念,開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關於國民收入和財富的狀況,他指出,德國比較富裕,收入不平等現象直到現在也並不突出,收入基尼係數0.29。但是德國的財富基尼係數較高,達到0.79,這個數值在過去15年不斷上升。與收入不平等比較,財富不平等的狀況在德國相對突出,甚至比英法情況更嚴重一些。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德國作為一個福利國家,是怎樣看待共同富裕的?包括德國在過去十年裡遇到的問題、限制以及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平等現象。
德國是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導入福利國家的概念,首相俾斯麥提出勞動保障體系,這個體系一直沿用至今。該體系採用的是比較保守的方式,保險、保障、養老金、醫保等體制不斷改革、不斷發展,也與工資體系息息相關。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無論是財富不平等還是收入不平等,都逐漸出現變化以及縮減的現象。目前,德國收入不平等現象不是特別突出,收入的基尼係數是0.29,美國為0.4。但德國在財富方面的不平等更加明顯,財富的基尼係數比較高。現在這兩個不平等係數都在增長,德國國內也在通過新的方法進行財富分配。
過去15年,德國的收入基尼係數呈現上升的態勢,現在已經接近0.3。從收入占比來看,底層50%人口的收入占比在不斷減少,過去15年也在降低,所以收入不平等在上升。但和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屬於中低水平。同整個歐洲相比,德國的財富不平等係數較高,甚至比法國、英國、西班牙都高,其中一個歷史原因是,很多德國人並沒有擁有自己的房產,德國的房產自有率很低,戰後有很多房屋毀於戰火,這也解釋了儘管財富不平等,但大部分人的工資還是不錯的。
為什麼收入不平等屬於中低水平,但是財富不平等卻很嚴重?從勞工分析來看,德國是一個雙軌制的合夥制系統,有集體談判權,所謂集體談判權就是工會能夠和僱主進行談判,談判結果與整個行業共通,還有一些理事會和協會進行談判調節和協商,這個系統能夠涵蓋大部分產業,20世紀80年代有80%的公司、行業都覆蓋在集體談判權下。90年代,收入不平等還很低,但是集體談判權的覆蓋率降低了,只有不到一半的西德公司、1/3的東德公司受限於集體談判權,一些低收入行業也進行了收入改革,有更多的自僱工作,所以工資在降低。
在德國,工會是非常強有力的系統穩定劑,但工會成員數量一路下滑,從30%的全德工人到現在只有15%的德國工人加入工會,工會數量的減少即集體談判權的消失和減弱,導致了基尼係數的上升。2015年,德國推出了《最低工資法》來穩定這個系統,最低工資一直穩定增加,以前不到10歐元/小時,現在超過12歐元/小時。
德國的福利系統建立在社會保障體系之上。20世紀90年代遇到了一些問題,當時失業率高,支出大,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工資占比也在降低,導致社保系統的供款減少,所以成本越來越高,福利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壓力。通過勞工市場改革、養老系統改革以及養老金改革,實現了結構性的改變。
低收入者的比例在上升,但失業率在降低,所以並沒有導致貧困的變化。因為很多失業的人可以找到低收入工作,同時,在疫情期間政府提供兩年的失業補償,即使不工作,一年也能領取450歐元。作為福利國家來說,這也有一定的壓力。就業人士的工資也比以前要低。他們獲得的收入甚至有時候還比不上失業保險,在德國,現在有大概600萬人在這個系統當中。
另外,德國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老年化貧困,由於養老金福利的削減、工資的降低,老年人貧困的情況有所上升。60歲以上老人增長了270-280萬,有相當比例陷入了貧窮。這說明德國社會的收入不平等與老年人的貧困息息相關。
財富不平等在德國向來都很高,現在還有強烈的上升趨勢,原因和稅制改革有關。德國的稅制基本上是根據收入和消費稅來徵收,最大上限是45%,收入越低,稅率越低,消除了財富稅、降低了最低所得稅率、增加了增值稅、降低了遺產稅,對富人階層征的稅更少,所有這些都構成了財富不平等的進一步上升。數據顯示,財富不平等的現象在德國正在加劇,富人占有的財富份額不變,但是窮人占有的財富份額在降低。
共同富裕是全球各國的共同目標,我想德國有三點經驗可以供中國借鑑。首先,強有力的工會可以有效監管勞工關係,他們對於收入平等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社會也更加平等。第二,福利國家福利制度和工資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低收入和老齡貧困人口的政策經驗可以借鑑。第三,德國分級式的所得稅系統,雖然也有一定的局限,但總體來說是好的。所以必須要有非常有效的政策和方式來管理收入,應對收入不平等的現象。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