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無線電波......我們生活在一個可見與不可見的頻段共存的環境中,而人類活動的改變也讓一些依賴電磁波定位巡航的動植物,包括振翅的飛鳥、夜行的蝙蝠不可避免受到干擾和影響。
但這些作用於生態圈的影響卻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環境問題也成為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與美好烏托邦夢想之間的無形界牆,這一切,如何改變?
為了更好地共情動物/植物對於環境變化的感知,趙瀟瀟設計的裝置藝術作品:「賽博格感官重塑-可穿戴系列環境感知裝置」,集成了一系列收集環境數據的感官裝置,將不可見的環境數據轉化為人類可感知的觸覺、視覺、聽覺信息,重新審視人類技術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議題。

作為這個系列的方案一:電磁波感知裝置,最早的創意雛形就源自趙瀟瀟 2021 年在 Capstone 項目探索的成果。同年,趙瀟瀟以這一設計方案入選了「中央美術學院未來藝術家獎」,從而引發了更大的社會關注。
今年趙瀟瀟再次回到 X ACADEMY ,並擔任 Fusion X 生物設計課程的 HAL (首席學術領袖)。在本期人物專訪中,瀟瀟向我們講述了這一作品創作背後的小故事,並分享了她成長為一名獨立設計師的個人經歷。作為一名穿梭在建築設計與藝術設計之間的創作者,她也曾掙扎着對抗過自己的焦慮,也曾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
(以下內容共計 3300 字,閱讀大概需要 7 分鐘。)

Q:看到你設計的作品入選了「中央美術學院未來藝術家獎」,請問這個作品和去年你在 Capstone 項目做的成品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A:去年 Capstone 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把它當成一個設計類的項目來看,而是硬件賽道上的項目。我們的最終成品主要是在硬件上成型了,但是設計還比較粗糙。當時我們買了一個亞克力的球形罩子,在上面弄了一些銅線,沒有時間去仔細推敲設計的方面。
後來我看到未來藝術家獎之後,想到這個項目還挺合適再做深化的,就借着這個機會,把外觀和材料更細化了一下,但還是以 Capstone 項目的這個原型為基礎來做的。


對比去年 Capstone 項目的設計作品
我去年選擇的課程是物聯網與嵌入式設計。因為之前我一直對 5G 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空間與建築設計的話題非常感興趣,也曾關注過很多反思通信技術、未來建築設計的作品。但畢竟我是設計出身,對這些技術也不是特別了解,需要補充一下知識基礎。而這個課程正好跟我之前探索的方向相關,對我之後的創作也有幫助,所以就來參加了。
由於我沒有技術背景,以前的很多想法都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但是現在,這些想法有了實現的手段。比如將捕捉到的信號轉化成觸覺的信息等等,一些在此之前不是特別詳細的方案和概念也因此得到了推進。

去年 Capstone 項目的成品配件
Q:聽說你在來參加 X ACADEMY 之前就已經是一名職業設計師了,當時為什麼還會想要來呢?而且我們的探索者普遍年齡都比較小,在這樣的氛圍里,你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呢?
A:我當時正好辭職做自己的項目,時間比較自由,想去上課體驗一下,學習一些新東西。因為我的目的是探索這個領域,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新的起點,不用害怕去擴展一些未知的領域。
就像現在,我的這些探索都連成了整體,包括做交互裝置也跟當時的課有關。我現在的團隊成員也是之前 Capstone 項目上的顧問 。這讓我覺得,探索過程里的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
其他的學員大部分都是想要出國的高中生,如果我跟那些高中生比,可能還不如他們,因為我和他們的年齡相差十歲,從思維敏捷度、精力來說,我肯定是比不過他們的。但我是抱着一種學習的心態來的,我也跟他們一樣,就是一個學生。
而且在年齡和閱歷上的積累,讓我收穫了相對成熟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我會更抱有目的性地參加這個課程,知道哪些針對性的東西是我所需要的、對我以後是有幫助的。相較而言,高中生則是帶着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來參加的,他們可能想要了解一些未知的領域、看看有哪些專業方向適合自己以後去鑽研等等。
當時那樣的環境氛圍也很感染我,因為身邊都是一些洋溢着青春氣息的高中生,我感受到了一種很久沒有過的、充滿了無限可能的體驗。這種年輕、未知的力量,也給了我很多勇氣,讓我感覺自己也變年輕了十歲。

在 X ACADEMY 的現場活動照片

Q:從你之前的分享中,你提到自己高考時為了設計師的夢想臨時換了方向,從高考轉到藝考這條路,有沒有想過如果當時高三的你選擇了放棄,現在的你可能會是怎樣的?
A:我想我可能會走上一條更加常規的道路,比如去學一個理論類的文科專業,繼續讀研讀博。但也有可能我在學文學的過程中,照樣會發現自己還是更喜歡藝術,甚至可能會讀到研究生了還是轉去學藝術。
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但在冥冥之中,很多事情都會受到一種指引,你會逐漸走到自己內心想要的那個方向上,只是選擇的路徑不同而已。
我從小喜歡畫畫和設計東西,但從來沒有正式地學過。直到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拿到了一本填報志願的書,才突然發現文科的專業里根本沒有我想要學習的方向。於是我開始認真思考為什麼我要學習、為什麼我要考高分,這些事情跟我未來想發展的職業方向有什麼關係?
那時我才發現,如果我想要成為一名設計師,我可能要選擇一條全然不同的道路。當時我第一次了解到藝考這一條路徑。最後我決定半路出家,從削鉛筆開始,學最基礎的色彩,速寫臨摹最基礎的立方體、蘋果。後來為了全身心準備藝考,我還在高三休學了近半年。

圖源:pexels
突然決定藝考這個選擇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我從一個非常熟悉的、以高考為學習導向的領域突然跳到了完全陌生的領域。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適應這種應對標準化考試的學習方式,也不需要特別花費精力就能讓自己的成績名列前茅。
但自從我選擇了藝考之後,我就必須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也必須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畢竟,跟周圍那些有着十年八年美術功底的藝考生相比,我只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初學者。為了當時的藝考,我也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的通宵熬夜。
Q:在求學之路上,你也提到自己經歷了從焦慮到心理狀態逐漸穩定的過程。那對你來說是什麼最終促使你做出了轉變?
A:剛考上中央美院那時,我陷入了一種非常執念的狀態。
我高中的學校是西北城市的省重點高中,我也一直都是學校里的年級前幾,老師們對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考上國內數一數二的好大學,這也給我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當我決定要去藝考的時候,除了我媽,身邊沒有一個人支持我,他們都覺得:你瘋了嗎?畢竟在我周圍人的觀念中,只有學習不好的人才去藝考,正如那句俗話說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才走上這條道路的。因此,進入大學後,我也比其他人更有期待、更執着。甚至我會認為,我已經為此放棄了那麼多、付出了那麼多,如果最後發現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或者不是我真正擅長的事情,心裡的落差感就會比其他人更要強烈。
我在央美建築系入讀,從大三時起,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太擅長做建築和做藝術。因為央美的建築課程設置比較傳統,相比課堂上教的東西,我反倒更喜歡社會研究、哲學理論和當代藝術,經常跑去參加社團、 辦雜誌、聽講座,有點游離在建築學之外的感覺。
那時起我覺得我好像沒法成為職業的建築師了。我做的東西都跟大家不太一樣,而我似乎也沒有自己期待的那麼厲害、那麼優秀,我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的情緒裡面。
進入大四,我申請去奧斯陸交換。在北半球靠近北極圈的冬半年裡,我度過了六個月。那裡的每一天都很黑很冷,也沒有跟其他人交流的機會。再加上我選的課又很難,每天就只能一直對着電腦自學編程,於是我逐漸開始自我否定,陷入了一種抑鬱的狀態。
讓我走出來的其實是另一種心態。我嘗試過獨自一人去旅行,大半年裡我踏過了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在旅行中,我看見了人與空間之間的深切聯結,有了新的感受。當我在芬蘭的無人區欣賞如北極狐的尾巴般掃過天際的極光時,我突然意識到人原來也可以如此地自由與廣闊。

芬蘭的極光
我研究生的導師曾經告訴我,「你要相信無用之用的力量。」我後來發現,其實我們不用特別着急去立刻找到一個人生方向,或者這輩子要做的一件特別具體的事情。這樣想之後,我就以一種更加放鬆、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一些事物,我開始深入到事物本身,而不總是執着於自我。

Q:你這兩年的成長非常迅速,也積累了大量的作品,那你在平時是如何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創作狀態的呢?
A:關注自己的狀態其實很重要。我們總是需要去做一些能讓自己保持好狀態的事情,包括見見朋友或者是運動,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和朋友喝點酒聊聊天、去做手工或者看展,讓自己快樂起來。
特別是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我會一直讓自己保持一個有新的輸入和輸出的狀態。我經常會讓自己去學習新的東西,包括遊戲引擎或者編程語言之類的,一直保持輸入的狀態。同時也用一些小的引子,比如各種活動、競賽,或者自己創造機會,給一些駐地項目、基金會之類的投投簡歷,讓自己保持小規模輸出的狀態。當你保持信息在體內流動的狀態時,就會一直有源源不斷的靈感。
Q:你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和生物、環保的主題相關的,想請你分享一下作為藝術家或設計師,你怎樣去思考這些來自現實世界的問題?你如何看待藝術家的使命感?
A:我有兩份完全不一樣的作品集,其中一份是非常職業化的,主要是我在工作中做的建築和設計的作品,都是很有功能性的、有實際用處的設計;另一份作品集偏學術化,包含了一些我基於個人興趣方向做的探索,大多數是一些紙上建築或推測設計等等。
對我來說,這兩種創作路徑是並行不悖的。當我在做一個可落地的建築項目時,我就是一個建築師;但如果我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那我可能就是一個比較個人化的、藝術化的創作者。

趙瀟瀟的作品之一:《從宇航服到人造子宮》
在一開始出於我個人的興趣,我研究的是跟天文有關的建築、空間與不可見的頻率頻段之間的關係,在後來研究中我的興趣才漸漸地延伸到了 5G 、環境污染這些議題。儘管最早我並沒有想過去做這些方向,但是在做的過程中我收到了很多人的反饋,這也讓我看到了這個作品可以擁有更大的潛力、去關注更大的問題。
我覺得使命、社會意義這些詞都太大了,最重要的還是找到你自己真正的熱愛和真正思考的點。現在有很多熱點,包括元宇宙、NFT 、賽博格、後人類等等。我也認同作為設計師或藝術家,需要去觀察和分析這個時代的新事物,去了解其背後的運行機制與歷史脈絡。但並不一定所有人都要追逐這些方向,不是每一位藝術家設計師都要做時代的設計師,還是要結合自己獨特的立足點。而最後真正能留下的東西,肯定會超越時代。
采寫:靈〇
編輯:兵書
排版:艾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