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國常會指出,增加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用好5000多億元專項債地方結存限額、10月底發完;核准開工一批條件成熟的基礎設施等項目;向地方派出穩住經濟大盤督導和服務工作組,促進政策加快落實。
從項目端、資金端、落地端看,下半年基建增速有望維持高位、甚至續創新高;中性情形下,今年全口徑的基建增速有望達到10%以上。
——熊園 中國金融四十人青年論壇會員、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濤穆仁文國盛證券宏觀研究員
* 本文節選自國盛證券研究所已於2022年8月29日發布的報告《全面評估年內基建前景》。文章經過編輯,僅作為學術交流,不構成投資意見,亦不代表CF40立場。
全面評估年內基建前景

1、項目端,從發改委審核、企業訂單、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看,基建項目有儲備。
1)發改委審批核准項目:1-7月發改委累計審核固定資產項目投資額超1萬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三年平均增速也達到22.8%,明顯高於基建投資增速。
2)上市建築企業基建訂單:上半年五大建築央企(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電建)的新簽基建類合同金額達3.9萬億元,同比增速26.4%,三年平均增速23.2%,也遠高於基建增速,可見訂單較為充裕。
3)統計局新開工固投項目:上半年新開工固定資產項目計劃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22.9%,三年平均增速為12.7%,較去年3.3%的增速水平有明顯提升;該指標整體趨勢領先基建投資大概半年左右,由此分析,今年下半年基建增速有望保持高位。
2、資金端,從一般財政、專項債、政策性金融、城投融資看,基建資金有保障。
1)一般財政:1-7月基建相關(農林水、城鄉社區事務、交通運輸)支出累計達3萬億,占整體支出規模的比重為20.6%、較去年的20.4%小幅抬升;在疫情衝擊導致民生支出增加、各地開工條件較差的背景下,這一表現已經較好。
2)專項債:截至6月底,已下達的3.4萬億專項債額度基本發行完畢。此外,8.24國常會指出要「用好5000多億專項債結存限額」,預示未來仍有5000億專項債落地。
3)政策性金融:目前政策性金融資金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6.1國常會宣布調增8000億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二是6.30/8.24國常會公布的共計6000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目前第一批3000億已經落地,根據農發行公布的數據,整體撬動的槓桿尚可(900億資金投放帶動項目總投資規模超萬億),第二批3000億也有望加快落地。
4)城投融資:從過往經驗看,每一輪基建逆周期發力的過程中,城投融資均是重要的資金來源,如2020年城投新增帶息債務規模達7.5萬億、創歷史新高。但今年年初以來,城投融資整體仍偏弱,1-7月城投債券淨融資1.02萬億,低於近兩年均值的1.45萬億,主因是去年以來隱性債務化解持續推進、城投融資的政策監管不斷收緊,比如今年5月和7月兩次披露地方城投違規新增隱性債務典型案例,這也凸顯了地方隱性債務管理仍然嚴格。往後看,城投融資仍可能發力(監管當局今年已多次鼓勵合規的城投融資)。
3、落地端,從瀝青水泥等高頻指標、國務院督導行動看,基建落地情況有望改善。
1)基建高頻指標:6月以來,多個基建高頻指標趨於好轉,8月瀝青開工率由6月的26.7%升至37%左右,但仍明顯低於近年同期45%左右的平均水平;水泥發運率升至48.4%,也明顯低於近年同期74%左右的平均水平;從瀝青庫存看,雖然近期瀝青持續去庫存,但仍高於近年同期平均水平。綜合來看,近期基建落地情況已經有所好轉,但較往年仍偏弱。
2)國務院督導組:一方面,8月中央已開展了兩輪督查行動:8月24日,國常會宣布實施19項接續政策,同時決定向地方派出穩住經濟大盤督導和服務工作組,促進政策加快落實;相較於5月底「穩經濟33條」後的督導組,本次均為正部級帶隊;同時,8月下旬國務院也開啟了每年例行的第九次大督查,覆蓋全國19省,「六穩、六保」工作是關注重點。另一方面,歷史上督查組效果較好,如2016年我國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明顯,2016年7月國務院向7省派出督導組促進民間投資恢復,隨後民間投資增速觸底回升,由2016年7月的2.1%提升至2017年3月的7.7%。綜合看,預計本輪督查也有望推動基建落地情況好轉。
4、綜合看,目前基建項目有儲備、資金支持有保障、落地情況有望改善,下半年基建增速有望維持高位、甚至續創新高。
中性情形下,預計今年全口徑的基建增速有望達到10%以上。但同時,還需要關注四大擾動因素:一是地方政府執行力和項目落地情況;二是疫情演化;三是穩地產的進展,若地產景氣度恢復加快,也會支撐基建鏈條;四是當前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仍大,相關資金對基建的支持力度有可能減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