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公英,蒼耳,卡爾瓦利亞樹種,若探討他們的相似之處,除了生命形態同屬植物,他們的傳播途徑都具有被動與依附性。蒲公英跟隨風,蒼耳粘附於毛羽,卡爾瓦利亞樹種則需要渡渡鳥吞食攜帶,這種生長屬性投射到人群之中,就成為一種被動遷移,若將目的地設定為美國,起始地為亞洲,那他們通常會有一個固定稱謂——第1.5代亞裔。
光照、水分與土壤決定了被遷移植物是否存活,而亞裔除了面對水土與飲食習慣的變遷,還要面臨着全新的語言系統與文化,以及膚色等生理差異而帶來的心理影響,在格格不入之中尋找一份身份認同。


環環壓力之下,若再壘上最後一層「女性標籤」,背負上大眾對亞洲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以及東方主義戀物癖的延伸,好端端的性感被平白無故物化……這種成長環境確實有着蒲公英這些植物更難以想象的惡劣。
但即使「亞裔女性」成長環境如出一轍的艱難,她們美麗靈感的呈現方式卻各有姿態。我們將「亞裔女性」標籤再次標籤化,提取「亞、裔、女、性」四個字各成標籤分別向外延伸,來解讀被動移民的亞裔女性和主動開拓創意路途。


地殼運動板塊分裂之後,1492年哥倫布將美洲誤認為亞洲的烏龍事件,可以算是亞美大陸距離最近的一次。只不過哥倫布認為馬可·波羅欺騙了他,「亞洲」 並不像書中描繪的「黃金遍地,香料盈野」,於是氣不過綁了十個印第安人返回西班牙。
1776年,正值中國農曆丙申年,清朝乾隆四十一年,越南景興三十七年,日本安永五年,美洲誕生第一個獨立國家──美國。文化萌芽猶如星星之火,這把燒了半個世紀的火,一點都沒停下的意思,反而變本加厲地蔓延至其他大陸,在白日焰火的背面,站在逆光處隨意掃視餘燼,卻發現種族問題仍與眾多不可燃無機物混雜一起,赫然在目。
若將種族矛頭對準亞洲,首當其衝就是亞裔。在甲骨文與商代金文中,亞的形體是十字輪廓的雙鈎字,有祭祀之地的意思,雖是三大宗教發源地之一,但也免不了踏入固步自封的路數。海禁鎖國對應海外開拓,文字獄對應自由平等民主獨立。當 「傳統」 語境由褒義詞變為中性詞,文化作為我們的底牌還能被使用多久?
一味消耗並不能改變現狀,當重心由Made in Asian向Create in Asian轉移時,才是亞洲創意力量被不容小覷的開端,同時種種問題都將浮出水面——不夠開放的環境、不夠天馬行空的創意思路、接受度不高的消費群體——都意味着亞洲創作者難以釋放靈感,普羅大眾也難以為創意買單,最終形成一個亞洲創作閉環。
有趣的是,西方卻偏愛借鑑東方元素,以西方理念創作臆想中的東方爆款,妄想「東西通吃」。不管是凱瑟琳·赫本出演好萊塢米高梅公司在1944年拍攝的中國抗日電影《龍種》(Dragon Seed),還是Paloma wool、Urban Sophistication等時尚品牌將中國傳統「陰陽」圖樣搬上單品,雖都是對東方元素的照貓畫虎,但卻歪打正着,給亞洲傳統文化製造一波反向傳輸的機會。
而若成為臥底潛伏在亞洲創意群體之中,魚龍混雜的亞文化四處衝撞,你必將被一股不起眼的流派撞翻,這些起初呈現簡單、過時、甚至廉價的感官體驗的土味視頻衍生品,經過幾年演變,以與現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符號席捲互聯網,開門見山地說,就是「土味文化」。
沾染Y2K與日本Gal辣妹文化,與國內傳統傷痛青春、狂拽酷「炫硪卟嬡禰」的非主流文化完美融合,成為別致的亞文化分支,以蝴蝶公主等土味美學研究先驅為代表,逐步引發全球範圍亞文化情感共鳴,影響未來主流時尚的美學走向。
並沒誇大其詞,這股土味邊緣文化與西方Electronic Girl文化極具相似之處,在二次元動漫浸染下的妝容濃重、風格陰鬱的E-Girl也可以理解為原宿風美國本土化,但與國內葬愛文化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當只以評判表面占據眼球的土味美學席捲而來,背後裹挾的亞裔文化現象就容易被忽視,先鋒衛士打散審美規則來玩味「亞文化」,以挑戰大眾審美底線的方式去挑戰普世美學價值體系,以獵奇風格讓局外人對「土味」脫敏,潛移默化中攻克主流審美城池.

前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讓非裔美國人被迫推至話題焦點,《小美人魚》《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接連啟用非裔女演員,不得讓人迷惑:「迪士尼在逃公主目的地均為非洲?」,但當大眾在談論奧斯卡提名者沒有黑人時,亞裔似乎與對話毫不相關,幾乎沒有人去談論他們的權利。
不管是93年飽受好評的《喜福會》、成龍95年主演的《紅番區》,還是18年的《摘金奇緣》、近期剛完結的《初來乍到》,這些點亮亞裔創作者馳騁好萊塢的燈塔,被突如其來的2021年那起3.16亞特蘭大槍擊案直接熄滅。
美國攝影師將亞洲模特稱為「hi-yah!」(空手道練習中使用的日語術語),而「香蕉」 成為許多在西方世界長大的第一代亞洲人的綽號……對亞裔的攻擊性稱呼屢見不鮮,但當將西方對亞裔膚淺敵意的描述,轉化為亞裔群體內部大膽幽默的自嘲,不僅境界提升、格局打開,還可讓亞裔創意者在嬉笑怒罵中獲得身份認同。
「努力穿越模糊的東西方界限,為當代亞洲文化發聲。」是《Banana》的創立宣言,這本所有撰稿人均為亞裔的刊物,給了亞洲的作家、攝影師、插畫家和其他創意人士提供一個平台來代表亞洲文化,翻閱頁面間,不僅可感受到亞裔創作者的無限靈感,還能深切體會到他們的集體意識。
對抗亞裔刻板印象的最佳方式,不是遊行示威,也不是網上呼籲,而是靠各位創意者去直接展示不同的聲音。我們用自己的亞洲身份建立一個三維敘事,而不是被局限在白人特權空間中展示靈感。
改變西方對亞裔文化誤解,與重新找回個人身份,是需要亞裔創意者身體力行的兩個重中之重。

始建於1958年的好萊塢星光大道,至今已鐫刻2000餘顆星形獎章。而在這些由水磨石製成的粉色五角星中,攏共僅有5位亞裔影星的名字被載入影史,除李小龍、成龍以及劉玉玲外,其中一位名為黃柳霜的女星卻甚少為當代華人所知。然而,回望這位東方名伶的一生,始終與美國社會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做着鬥爭。
1931年,黃柳霜主演電影《龍女》,憑藉精湛演技出演一位具有異域風情的性感舞女,該角色還具備美顏狡猾的危險特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形象,這也是西方世界對亞裔女性刻板印象之一的直觀體現。
「龍」一直以來都是華夏文明的精神圖騰,而以「Dragon Lady」之名稱呼亞裔女性則似乎成為一件「理所應當」之事。最早被西方世界稱為「Dragon Lady」的女性可追溯至清末時期的慈禧太后,而後百年時光里,宋美齡、鄧文迪等亞裔女性代表亦是「無一倖免」。
劉玉玲就曾為打破這一刻板印象而抗爭。印度作家Roby在《Teen Vogue》雜誌文章中提出劉玉玲在《殺死比爾》中所扮演日本黑幫領袖石井仁就是典型Dragon Lady形象。
但《殺死比爾》除了石井外,還有另外三位女性職業殺手,只將石井定義為Dragon Lady,無疑是作者自作聰明的倖存者偏差,片面看待問題,為了理論而強行舉例,毫無意義可言。
她直接在《華盛頓郵報》專欄文章中回擊:「為什麼不稱 Uma Thurman、Vivica A Fox 或 Daryl Hannah 為Dragon Lady?我只能得出結論,因為他們不是亞洲人。」劉說。
此外,另一個與「Dragon Lady」截然相反的貶義代稱「China Doll」、「Lotus Blossom」(蓮花),即是一種順從、被動、沒有自我思想、完全取悅男性的「娃娃」形象。
1904年《蝴蝶夫人》中被白人情人拋棄傷心欲絕自殺的日本女人巧巧桑、1989年《西貢小姐》中愛上美國軍人的越南妓女、2005年《藝伎回憶錄》二戰爆發背景下的小百合……這些東方女性角色,都能見到China Doll形象的縮影——羞澀、脆弱、屈從和性順從。
當1784年中國皇后號從紐約起航,帶來的不只是中美貿易的逐漸繁榮,更讓不少中國女性乘上名為「美國夢」的風帆遠渡重洋。梅阿芳,有史可據第一位踏上那片哥倫布率先發現的土地的中國婦女,作為「商品」的她溫婉含蓄,有着三寸金蓮,讓無數美國人願意花25美分只為一窺真容。而後數十年時間裡,「China Doll」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被美國主流文化媒體爭相報道。
時至今日,直到2021年那起震驚世界的3.16亞特蘭大槍擊案發生,當那名21歲白人男子槍殺6名亞裔女性後,我們才看清一件血淋淋的真相:西方社會對於亞裔女性的無憑臆想,似乎始終不曾改變。

談及3.16亞特蘭大槍擊案槍手犯罪動機,他自稱有性癮,這致使他瞄準了亞洲女性工作場所,並表示他曾想過消除心中無法控制的性誘惑來源。
在部分西方人心中,亞洲女性的存在就像是一個悖論——她們可以是一切,但卻又什麼都不是。她們可以扮演順從的戰利品、性感的Dragon Lady、洛麗塔女學生.……她們可被西方創作者任意塑造索取,來滿足對方的東方主義女性身體戀物癖,但卻缺少可以發聲的中立立場。
Wong Fu Productions(由三名亞裔美國男生組成的獨立電影製作小組)出品的短片《黃熱病》諷刺了亞裔美國人和白人之間的跨種族約會,尤其是對亞洲女性的迷戀,戀物癖是種族主義的危險延伸。
由此可見,「Exotic Beauty」異域情調的美,並不算是一種稱讚。「當你為亞洲女性的瞳色、雀斑與臉型輪廓着迷時,這些異域特徵通常自帶種族的共性,你發自內心的讚美,有時會帶上種族濾鏡,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迷戀和物化她們。」
同時越來越多的視角正在證明並非所有亞洲女性都是嬌小、苗條與溫順,比如上田正治、荒木經惟和河內凜子等攝影師,以及王家衛、楊福東和侯孝賢等導演刻畫出無數性格的亞洲女性形象。
性和亞洲女性之間即使確實被捆綁上層層絲帶,將亞裔女性視為具有吸引力的存在也十分合理,亞裔女性魅力四射毫無疑問,她們美麗、誘惑,自信與生俱來,並非需要任何人附加。

「我們不需要呆在思想保守的人給我們規定的框架內,由他們告知我們必須做某些事才能被社會接受,我們甚至可以超越性別二元論。」
亞裔女性身份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它是不斷變化和獨立的。


歌頌女性獨立與性自由的Techno Pop Star,在歌手、DJ與時尚創意者多重身份中切換的變色龍。
你能談談你的音樂和視覺藝術作品嗎?
我在做一些電子流行音樂,同時也在嘗試各類攝影創作,一些我會參與其中,更多的是作為模特出鏡。
你的音樂很能反映年輕一代的特點,創作主題和靈感通常從何而來?
我所有的創作主題中心都是我自己,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從某時某刻的感受中汲取靈感。
以前我通常迴避甚至無視自己的感受,直到我開始做音樂,讓我質疑這種否定——「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對我來說一種治癒。可能也治癒到了我的聽眾,我很慶幸能夠做到與大家共鳴。
你最新的音樂背後有什麼故事?是什麼激發了你的靈感?
我的新歌《God Complex》,它的靈感來自於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人生電影中的主角。簡而言之,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都會傾向自己已知範疇的答案,我們就是要如此自信和勇猛,在主人公的世界裡不可能犯錯,無謂且帶有主角光環Buff。而這首歌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
你是如何通過個人風格來表達自己的?
我認為自己是變色龍。有很多不同的風格,根據每天的心情而變化,而不是因為追隨時尚潮流而變化。當然,有時候我也懶得用穿些什麼來表達自己,比如我在錄音棚里的時候,舒適就夠了。

你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是什麼?
我很自豪我能在疫情封鎖期間獨立發布音樂。
作為亞裔在創意領域是什麼感覺?這個行業怎麼樣,最近幾年發生了什麼變化?
我不得不說亞裔在創意領域發展其實很困難發展,但是情況正在好轉!很多時候,人們會試圖把你歸入一個框框,如果你不符合那個框框,那麼你基本上就會被淘汰。而有些人還會刻意誤解你,但你要做真實的自己,並表達它。我很慶幸看到這麼多亞洲人進入創意產業的各個領域,這激勵了我,並影響我開始嘗試和創作。
你覺得身為亞裔美國人會影響你的工作和創作嗎?
當然,因為我就是在這樣的身份下進行創作。但我喜歡我的亞裔美國身份,因為我們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和有趣的觀點可以進行融合和表達。
5年後你認為你自己和你的職業生涯會是什麼樣子?
我想我會繼續發展我現在的事業,並成為一名藝術家。

不斷挑戰音樂新領域的視覺系音樂人,有時候也做別的。
可以向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下自己嗎?
我叫Jelly,我是做歌的,有的時候也做別的。
你是如何通過個人風格表達自己的?
我只是做任何事都有我的風格而已。
是什麼激發了你音樂的審美?
天生對聲音的感知,音樂靈感來自於生活。
你認為你的創作屬於亞文化範疇嗎?
屬於吧,統計學意義上的非主流文化。

作為亞裔創作者,當你在創意領域航行時,你發現了哪些細微差別?
亞裔創作者獨有的東方神秘主義,會讓作品的氣質不同。
通常情況下,亞洲女性的身體是高度浪漫化的,帶有異國特徵,你們怎麼看待關於打破對亞裔女性身體刻板觀念?
我屬於比較溫和的藝術創作者,在遇到可笑狀況時更多會諷刺而非反抗,畢竟這是發生了的事且並非純粹的錯誤,而且很多時候它也是個優勢。
5年後你認為你自己和你的職業生涯會是什麼樣子?
走一步看一步吧。
哦!我最近準備發新專輯了哦,MV也在拍,希望大家關注我哦!

擁有心理學學位的跨時代魔法少女,將生活靈感進化為不拘一格穿衣美學,自帶審美輪迴催化劑,徘徊於反叛與狂熱之間。
可以向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下自己嗎?
我叫凱瑟琳,來自南加州。去年夏天,我剛剛拿到了心理學學士學位,在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之前,我正在用我空隙的一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作藝術上。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又拾起了一些舊的愛好,並發現了一些新的愛好。我覺得這次的疫情讓我更有創造力,讓我有更多的自由去嘗試。我最近開始學習膠片攝影,並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
家庭和身份對你來說意味着什麼?
我對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非常自豪,但當涉及到藝術或表達時,我並不會對這有異樣存在意識的想法,就好像它們是共存的。作為一名亞裔,看到人們開始將我們的文化融入到他們的藝術中,我覺得這很有趣,而這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你認為你的創作屬於亞文化範疇嗎?你怎麼看待亞文化的?
音樂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的衣櫃裡有一堆樂隊 T 恤,所以我的衣服基本上就是由這些組成的。
我受到了很多「獨立搖滾」和「Emo」音樂的影響,這些亞文化的着裝肯定有特定的方式,但我不認為我真的適合其中任何一種。流派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寬泛的術語,我也不認為任何人都適合一個確切的方面,但如果說屬於,我想更多是對特定的亞文化的認同,它就是我喜歡的時尚,因為我不會讓任何事情限制我自己,我只是自由地表達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當人們讓我描述我的風格時,我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因為我的風格基本上就是我所有的興趣和關注點都體現在一套衣服上!但無法說明的是,我有很多興趣愛好,並且是不斷變化的。

你的風格來自哪裡?
我的風格主要來自於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事物和地方。真的,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時尚靈感可以反映我自己的風格,主要是因為我的經費不允許。
如果允許,我想我的靈感主要來自Grimes,以及她如何將幻想、科幻和時尚結合在一起。她經常穿Iris Van Herpen的衣服,這是我最喜歡的設計師之一,因為她在作品中使用了技術和細胞幾何學,這令服裝看起來很有趣,像個藝術品。通常情況下,亞洲女性的身體是高度浪漫化的,帶有異國特徵,你們怎麼看待關於打破對亞裔女性身體刻板觀念?
這是我一直在掙扎的東西,也許我有時甚至會利用它。我猜這就是少數族裔偏見在某種程度上延續的原因。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我現在仍在努力擺脫那些從小到大人們的異樣視線,這些視線真的很傷人,而且會讓人變得不健康。
作為一名亞裔創意者和藝術家,你希望如何影響文化?
很多人找到我,說他們受到了我的啟發,尤其是因為我是東南亞人,所以我真的希望我能繼續以這種方式支持亞洲的創意社群。媒體所代表的許多人要麼是半個亞洲人,要麼是東亞人,但亞洲其實還有許多地區值得認可。
5年後你認為你自己和你的職業生涯會是什麼樣子?
我未來的計劃包括我想在某個時候發布一個音樂項目。由於行動力不足,或是疫情,以及其他一切我想推卸責任的原因,目前有很多滯後。但我一定要實現它。

真實表達自己的色彩系哥特少女,將對亞裔共情建立在多變風格之上的服裝設計師。
可以向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下自己嗎?
我叫Kristyn,在Instagram上的賬號是@kristynklare,我今年20歲,是一名時尚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加州洛杉磯從事創意工作。
家庭和身份對你來說意味着什麼?
作為一名在美國的亞裔女性,我經常覺得如果不穿符合社會規範的衣服(比如T恤和牛仔褲)就顯得「格格不入」。在成長過程中,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學習我的文化根源,並且這有效地幫助我接受了我的身份,以及現階段更多的創造力和獨特性。
你能談談你的設計理念嗎?在設計這些作品時,你以何種方式考慮了性別刻板印象?
每當我進行新的設計時,我總是首先思考:「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時候,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是圍繞着主題,但無論我的理念一開始是什麼,我都確保有一個解決方案。
時尚界肯定存在着刻板印象,尤其是當涉及到性別差異時,比如女性和男性可以穿什麼、不可以穿什麼才能被社會接受,但我的工作就是打破這些界限,讓人們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
你認為你的創作屬於亞文化範疇嗎?你怎麼看待亞文化的?
我的風格絕對依賴於亞文化的堆積——無論是哥特文化、網絡文化等等。我總是嘗試加入更多的想法,以提高我的流動性和創造性表達。對我來說,亞文化意味着表現和突出,做你自己,即使遇到困難或別人排斥你的時候,你也要做你自己。

你的風格來自哪裡?
我的最大的時尚靈感來自亞洲90年代的一些復古時尚,特別是《Fruits》雜誌和《Gothic Lolita Bible》等出版物。而時尚行業,我認為Vivienne Westwood和Yohji Yamamoto 等大師級作品,能夠幫助我拓展自己的風格,讓我提起念頭去嘗試混合面料和獨特的輪廓。
通常情況下,亞洲女性的身體是高度浪漫化的,帶有異國特徵,你們怎麼看待關於打破對亞裔女性身體刻板觀念?
一直以來,亞洲女性一直被盲目崇拜,被貼上「溫順和脆弱」的標籤,這是有害的和有辱人格的。我認為關鍵的是,這個問題通常來自年輕的亞洲女性受到社會壓力,要求她們永遠順從,不要說話,助長了她們被別人的噁心幻想操縱的觀念。
因此,賦予亞洲女性一些基本權利,讓她們擁有發言權,能夠自由地創造性地表達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通過攜手合作,提高彼此的聲音,我們有希望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意願。
作為一名亞裔創意者和藝術家,你希望如何影響文化?
隨着Junya Watanabe和Issey Miyake這樣的亞洲設計師在全球越來越受歡迎,我對亞洲創意人士在未來的機遇感到興奮。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在亞洲這塊蓬勃發展的土地,我希望能在亞洲兄弟姐妹們的願景和啟發下繼續創作設計。


儘管布魯克林區到曼哈頓區只有20分鐘火車車程,經濟與文化差異就存在着一條隱形海溝,更不必說之間確實縱橫着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美洲與亞洲。從有形的地域環境差異,到無形的文化差異,給了無形中承受這雙重壓力的亞裔創意者們許多感受,樂觀點來說,或許是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
她們從不需要被亞裔前綴所定義,也無需去代表亞裔美國人。尷尬或許是她們最早學會的防禦機制。她們易碎且勇敢,有着卓越的共情能力,她們是Lotus Blossom「蓮花」,但是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蓮」。
她們也是補全主流文化里缺失的黃色拼圖。在亞洲文化「局外人」與「當事人」中反覆橫跳,卻不囿於亞洲領土的自娛自樂,而是不斷為迥異膚色、種族都為之瘋狂的全新創意作出開拓性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