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海燕
責編:靳永愛
圖編:熊英宏
中國人常說父母與兒女有四種緣分:一是報恩、二是報怨、三是還債、四是討債,那「網癮兒童」無疑是來向父母「討債的」。許多父母為家中的「網癮兒童」操碎了心,和孩子鬥智鬥勇、相愛相殺,想盡各種辦法來幫助孩子戒除網癮。現有研究顯示,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父母確實是可以通過特定的育兒行為影響孩子的網癮。說到這兒部分家長就會很疑惑:「為了幫助孩子戒除網癮,我自學了『九九八十一種教育招式』,怎麼感覺沒有任何效果?甚至還加重了孩子的網癮程度?父母究竟該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幫助自家「討債鬼「擺脫網癮?」為此有研究者通過在香港~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收集776對有效匹配的數據,將定量研究與定性訪談相結合,運用假設檢驗、交叉分析的方法,來探討父母行為對兒童網癮的影響以及兒童網癮對父母工作結果的作用。
你是哪一類
父母?
父母的教養方式一般分為四種:①權威型:這種類型的父母經常肯定孩子的行為,同時向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並經常與孩子討論、解釋有關行為規則的含義和意義。②專制型:專制型的父母常常否定孩子的行為,一方面要求孩子無條件地遵守有關行為規則,另一方面卻很少聽取孩子的意見和要求。③放任型:這種教養方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缺乏控制,表現為過分地接納和肯定孩子的行為。④忽視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很少,對孩子的行為缺乏要求和控制。研究者又從這四種教養方式中衍生出五種具體的育兒行為——①父母控制,指父母希望孩子遵守的規則。②監控,定義為對兒童的監測和對父母規則的監督。③自由時間,指父母為兒童負責任的行為提供自由和機會。④勸阻,即通過勸誡、爭辯、哄騙、恐嚇或脅迫的方式對某一行為提出建議。⑤合理化,意為提供教育和指導,鼓勵理性思考,以減少問題行為發生的機會。下圖將這四種教養方式與五種育兒行為的關係展示的淋漓盡致。

●●●●●●●
什麼是網癮?
研究者將「網絡成癮」定義為一種對網絡使用的適應不良依賴心理狀態,表現為一種以犧牲其他重要活動為代價的強迫性網絡使用模式,簡稱「網癮「。「網癮兒童」就是指過度沉溺於網絡而無心他事的未成年人。新聞經常爆出「少年玩網絡遊戲刷光父親救命錢」,這就是典型的「網癮兒童」。
如何減少孩子的「網癮」?
依戀理論認為親子依戀關係的好壞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親子依戀關係的好壞表現在三個維度:①父母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程度;②與家長溝通的程度和質量;③父母的憤怒和疏遠程度。一般來說,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依戀關係良好,孩子對親子依戀有積極的感知,那麼孩子很可能符合父母對可接受網絡使用的預期,這使得網絡成癮發生的可能性降低。相反,如果親子依戀關係較差,那麼孩子很可能會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而反抗父母,從而導致過度使用互聯網甚至成為「網癮兒童」。那麼,親子依戀關係是如何在父母行為與兒童網絡成癮之間發揮作用的呢?

研究者通過調查測量證實了「親子依戀關係會調節『父母控制、監控、自由時間、合理化』等父母行為與兒童網癮之間的關係,當親子依戀水平較高時,父母行為對兒童網癮的負面影響越強(父母行為的干預作用越有效)」的假設。換句話說,父母的育兒行為在增加或降低孩子的網癮程度上存在潛在雙重作用,而親子依戀關係會調節這種作用;只有在親子依戀關係良好的情況下,父母行為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網癮程度,親子依戀關係較差時,一些父母行為(如父母控制、監控和自由時間)反而會增加孩子的網癮。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的所有父母行為中,「勸阻」是唯一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影響孩子網癮的行為。也就是說在互聯網成為教育主要載體之一的背景下,「勸阻」已經不再是預防兒童網癮的上策,父母應該尋求其他方法(如合理化等)與孩子交流探討關於過度使用網絡和網絡成癮的潛在危險。
「
孩子是
來「討債」的?
兒童網絡成癮通過增加家庭-工作衝突而對父母的工作成果產生影響。兒童網絡成癮會讓父母產生更多的壓力,使得他們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家庭中,參與更多的家庭活動,從而導致基於壓力、基於時間和基於行為的家庭-工作衝突。這些家庭-工作衝突可能會削弱父母履行工作義務的能力或意願,在家庭中投入更多的時間,意味着他們可能無法滿足工作上的要求和責任。因此,研究者認為,作為家庭的壓力源,兒童網絡成癮將通過增加「家庭-工作衝突」而影響父母的工作結果。研究者將」工作滿意度(即對工作或工作經歷產生的愉悅或積極的情緒狀態)、組織承諾(即一個人參與並認同組織的程度)和工作耗竭(即為應付工作而消耗的精神資源)「作為與家庭-工作衝突相關的三個工作結果。研究表明,兒童的網癮越大,父母所要面對的家庭-工作衝突就越多;家庭-工作衝突會對父母工作的滿意度和組織承諾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增加父母的工作疲憊感。

「
小結
家有一網癮少年,壓力煩惱無邊。父母在採用各種措施行動幫助孩子戒除網癮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建立在有效溝通和相互理解基礎上的親子依戀關係在調控兒童網癮方面的積極作用——當父母與子女關係良好時,父母行為能更有效地預防或降低子女的網癮。
當然,儘管本文探討的是父母行為對兒童網癮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着應該把孩子的不良行為完全歸咎於父母,也存在親子關係良好的情況下一些高水平的父母行為不被兒童接受的現象。就現代社會緊密相連的現狀來看,「網癮兒童」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家庭的事兒,它透過家庭影響父母的工作,影響社會的發展。
幫助兒童走出網絡世界,光憑父母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社會、互聯網公司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致力於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Venkatesh, V. (1) et al. (no date) 『Children’s internet addiction, family-to-work conflict, and job outcomes: A study of parent–child dyads』, MIS Quarterl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43(3),pp.903–927.doi: 10.25300/MISQ/2019/12338.

本期作者
中國人民大社會與人口學院碩士研究生夏海燕
本期責編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
本期圖編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碩士研究生 熊英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