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們都有機會和來自五湖四海的KY粉絲聊一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說到職業發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雖然大家各自具有不同的職業身份,但是似乎在職場中都會遇見類似的困境:
為了實現職業突破,我們當然可以直接選擇換工作,甚至是跨行業換工作,但是外部就業環境日益惡劣,我們除了考慮換工作可能帶來的增值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防範選擇背後的風險和代價。
這種情況下,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副業」往往就成為目前我們的職業選擇中最可能、最重要的一次職業突破。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開拓另一個賺錢渠道,更是一個機會可以發掘出我們在不同「賽道」上的職業潛能。
如果恰巧,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一名心理學愛好者,曾經或者現在正在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實現助人助己,重新塑造自己的職業身份。接下來請認真閱讀「成為心理諮詢師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你將能夠快速了解心理諮詢行業的職業面貌,並且找到最適合你的「理論學習+熱線實習+副業機會+執業心理諮詢師」的完整發展路徑。
1. 能夠成為心理諮詢師的人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作為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人」有好奇心,也就是說你對了解他人感興趣。這裡所說的他人,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就是咨客、來訪者或者患者。只有當你對「人」具有發自真心的好奇心,你才能在諮詢過程中把關注點放在來訪者身上,充分觀察和理解對方的個體主觀性。
雖然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看似都會面臨一些共性的問題,但其實每個個體對於這些共性問題的反應和解決都是不一樣的,這些「不一樣」就是個體的主觀性。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就是在學習了專業知識之後,將知識沉澱在來訪者「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中,推斷出對於來訪者來說最適宜的諮詢方案。
2. 作為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就沒有任何心理問題了?
明智的心理諮詢師能認識到,雖然在一段諮詢過程中似乎只有來訪者一人在受苦,但從整個人生來看,來訪者和諮詢師都曾經歷過人生的苦難。作為心理諮詢師,也無法免疫生活中的痛苦。事實上,正是因為品嘗過痛楚,諮詢師師才有了幫助他人的能力。
事實上,心理諮詢師,和他們的來訪者一樣,正走在通往健康和圓滿的人生之路上。那些成長為優秀心理諮詢師的人,往往已經意識到他們需要開啟一段治癒自己心靈的旅程,他們能夠坦然地走進內心中最脆弱的地方,讓溫暖的光照亮心中的黑暗;他們了解並接納了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學會了按照自己的需要照顧自己。
3. 心理諮詢師的主要工作形式就是傾聽,那麼聽到的到底是什麼?
你可能沒有想到,心理諮詢師最不擅長的工作就是「給建議」。因為建議會將責任推給聽到建議的人,而不是提出建議的人。心理諮詢師在受訓早期學到的一項諮詢技能,也是最難的技能之一:在沉默中靜坐。這並不是意味着,你的諮詢師僅僅只是坐在那裡看着你。任何一位成熟諮詢師都會敏銳地傾聽和捕捉特定的訊息,然後用這些訊息來引導諮詢談話的方向。
心理諮詢師需要聽到的只有三件事:一是,來訪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來自來訪者內心的真正的答案,將會引導他更接近想要的生活;二是,促進改變的對話,來訪者將在諮詢師的幫助下面對一些內心深處對於改變的恐懼;三是,提升來訪者的自尊,讓來訪者放鬆對自己的嚴苛的要求,改變認知自己的錯誤信念。
4. 作為心理諮詢師,為什麼自己還要找別人諮詢?
心理諮詢師自己也需要去找其他諮詢師做諮詢,這也被稱為「個人體驗」。這不僅會讓新手諮詢師受益,也有益於所有其他的心理健康從業者。當諮詢師身處來訪者的位置,可以顯著自己的共情能力,在諮詢中親身體會挫折、成功、挑戰。無論諮詢師本身是否有心理問題、程度如何,作為來訪者的體驗都會形成一種真實的、不可磨滅的來訪者視角,並對原本以諮詢師為中心的視角進行平衡和擴充。
另外通過自己成為來訪者,諮詢師還會獲得內心的平穩,從而提高助人能力。通過在個人體驗中學習自我接納和保持耐心,諮詢師會發現自己更容易對來訪者保持耐心,以及更容易尊重每個個體獨特的過程和節奏。忍受諮詢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變得不再那麼困難。
5. 作為心理諮詢師,如果碰上自己不喜歡的來訪者應該怎麼辦?
心理諮詢師確實偶爾也會遇見來訪者過於挑剔或者非常消極的情況,或者發現來訪者與自己性格不合。因為心理諮詢師只有在大體上喜歡來訪者的前提下,才可能產生充分的共情,而這是治療取得成效的基礎,所以,不合適千萬別勉強。一般來說,碰上這種情況,把來訪者轉介給自己的同事是可選的一種合適的做法。
除此之外,成為心理諮詢師之前,你就會接受專業的培訓,知道問題的關鍵並非是否喜歡來訪者,而是能否為來訪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服務。此時,檢視一下你的個人情緒反應對治療有何影響;評估之後,如果發覺自己可以克服厭惡情緒,諮詢就可以繼續,甚至諮詢師還可以藉助情緒推進諮詢進程。
6. 心理諮詢和去醫院看病究竟有什麼區別?
心理諮詢和去醫院看病,一個相同的地方在於,無論是去看病,還是心理諮詢,前提都是來訪者的身體或者心理出現了一定的症狀,而且都是來訪者本人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不對勁,於是去醫院看病,或者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所以,有時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與醫生相似的思維:來訪者/患者為什麼來到這裡?為什麼現在來到這裡?
那它們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主要的不同在於,去醫院看病的目的往往很直接——即症狀的改善,或者祛除、消失。心理諮詢的目的,則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生活是複雜的,所以如果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作為心理諮詢師,需要去了解每一位來訪者獨特的認知、情緒以及行為方面的問題,所以相對醫生診病而言,心理諮詢會更複雜、更微妙一些。
7. 心理諮詢和朋友聊天究竟有什麼區別?
對我們來說,不論是和朋友聊天還是做心理諮詢,其實都是希望自己能夠「被聽到」。心理諮詢師因為接受過專門的訓練,所以傾聽來訪者為了理解他們,啟發他們進行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指出他們(思維中的)盲點。與此不同的是,朋友的傾聽是為了給予回應。朋友間通常是進行交流對話,你一言我一語,互相分享各自的情況,通過這種社交或彼此關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另外,朋友的回應通常並不客觀中立,他們與我們的生活有交集,甚至利益相關,他們的看法、需求和意見會影響和我們的交流,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諮詢師以來訪者利益為先,但是與來訪者在現實生活中並無交集,同時正式因為心理諮詢師接受過專門訓練,所以會在諮詢過程中確保避免因個人偏好和主觀感受而影響諮詢或治療。
8. 作為心理諮詢師,為什麼不會主動勸他人去做心理諮詢?
在心理諮詢中,有一條原則——誰痛苦,誰求助。比如,一對夫妻經常吵架,妻子覺得非常痛苦,希望自己的丈夫去做心理諮詢,但是對方認為自己不需要。在這個場景中,丈夫認為夫妻之間吵架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妻子難以忍受,內心感到痛苦不堪。在這種情況下,相比起丈夫,如果是妻子——即關係中更痛苦的一方來求助,改變的動力其實是更強的,心理諮詢的效果也就會更明顯。
心理諮詢師明白,「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諮詢」這件事情要交由來訪者自己決定。就像在醫學領域醫生不會主動勸病人來看病,這樣會激起病人的防禦心理,心理諮詢同樣如此。因此,心理諮詢師反而是咨訪關係中相對被動的那一方。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來訪者做好準備邁出第一步,做好準備做出內心的改變。當來訪者做好這樣的準備時,也就到了心理諮詢發生的「時機」。
9. 作為心理學愛好者想要深入學習,只能成為心理諮詢師嗎?
事實上在心理學愛好者和心理諮詢師兩端之間的譜系,有不同種類的心理工作類型,對於從業者的專業背景和受訓經歷都有不同的要求。重點在於你是否有理想、有追求在心理行業中通過服務於「人」發揮自己的價值,體驗深刻的人生;有耐心、有恆心不斷學習知識、積累經驗,沉澱自己對於人生、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有勇氣、有信心在心理行業從業過程中,直面人性的光輝和黑暗,實現自我治癒,完成人生的蛻變重生。
如果你做好了準備,那麼在心理領域的發展,對你來說將曠闊無邊,橫向可以選擇不同領域的心理支持類崗位,縱向可以精進成某一特定方向的專家。國家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也勢必造就更多心理健康類工作,比如,教育機構和行政單位的心理輔導類崗位、諮詢室的諮詢助理、非盈利組織的心理援助類崗位,以及各大商業平台的輕量的心理答疑服務等。
以下是廣告時間~
10. 作為心理學小白,如何在心理行業獲得副業機會,成長為心理諮詢師?
從以上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優秀的基礎能力以及大量的實踐經驗。而來到「萌芽學院」可能是你學習心理諮詢師必備知識與技能,認領心理工作者身份的最優選擇。
2018年,KnowYourself與糖心理聯合開設的心理諮詢培訓學院——「萌芽學院」,旨在為學習能力較強、有系統性掌握學科知識的需求、喜歡學院派而非碎片化知識學習的精英學員提供高端知識服務。
學院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完成理論課程學習後,有能力、有意向的學員將在督導的陪伴下完成為期兩個月的電話熱線實習。在萌芽畢業後,學員還可繼續申請「心理諮詢師2年養成計劃」,深入學習諮詢知識和技術,入駐心理諮詢師平台,開啟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身份。
並且,自2019年起,KY自有的心理服務平台「月食」為萌芽學員提供了以興趣、價值為導向的副業機會——聊愈師,讓學員能夠在「萌芽學院」畢業之後,能夠繼續學習知識,實踐技能,並且發揮個人特色,真正實現在心理行業的職業探索與發展。
聊愈介紹
「聊愈」是KnowYourself旗下的一對一線上輕諮詢服務,為用戶提供心理關懷及心理困惑解答,目前有非即時性線上書信體和即時性對話體兩種形式。
通過聊愈服務,用戶能夠獲得負面情緒的緩解,加深對自身處境、問題的專業認識,得到解決問題、改變現狀的思路。
<<上下滑動查看>>
二期學員 拾墨
因為對於心理學工作的熱愛,我申請成為一名線上全職聊愈師,正式加入KY的工作團隊——我很感謝我自己能遇到且加入我理想中的團隊。
線上彈性的坐班體制省去了疲憊的通勤時間,我可以在工作之餘有空間去沉下心來思考自身的發展,公司也會持續提供專業的資料幫助我們成長。部門的同事充滿善意且包容,在這裡,你可以信任地傾訴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會收到大家毫無保留的分享和援助。人性化的管理體制讓我知道職場中我們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個性和靈動,而不是被當作工具人對待。
所以,工作以來,我的內心一直充盈而滿足,也期待能和大家一起繼續前行。
二期學員 Margaret
三期學員 雨薇














新增導師介紹





新增課程介紹



































